正文

2.天与人的哲学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有些人学《孟子》时,常会有点遗憾,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孟子与帝王将相的对话。比如翻开《梁惠王篇》的第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古人认为,只有设法把国家领导说服了,一个政策施行下来,老百姓就享福了。所以孟子就把自己和梁惠王、齐宣王等的互动和讨论当做重点。后人就不太喜欢看这些,总以为这些帝王将相的讲话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读书人就一定要去做官吗?尤其今天看来,会觉得并非如此。

事实上,孟子的话,总是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比如,孟子常常谈到人性,这是每个人的根本,需要正确认识。不幸到了宋代,被学者讲成“人性本善”,写进了《三字经》里。“人性本善”听起来冠冕堂皇、崇高伟大,但是它和经验、事实符合吗?跟每个人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客观现象符合吗?如果不符合,恐怕只是一种很好的信仰,却不是哲学。

而孟子作为一位哲学家,至少有三个特色:

第一,孟子有清楚的概念。比如他见到国君就要谈仁义,解释什么叫仁什么叫义。为什么非谈不可?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孟子还要把其中的道理说出来,如果不讲道理,就只是个人的信念,人们为什么要听呢?

第二,孟子有判断的标准。什么叫仁政?总要让老百姓生活美好才行。孟子总有很具体的规定,比如怎样让他们改善经济生活,怎样建构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也是哲学家必备的特质。

第三,更重要的,孟子还提到“天”这个概念。现代人会觉得“天”很遥远,也许就是天空,刮风下雨,大地有可能来个地震,天地好像是无情的。可是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即上天给某些人以大任,就要先考验他们。显然,这个“天”不是天空,而是和孔子、孟子的个人信仰有关,在学术上可以称作“超越界”,简单来说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以及归宿。对儒家来说,“天”是很特别的概念。

不谈“天”的话,儒家只是一群人,他们很有学问,也很热心,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凭什么坚持奋斗下去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