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退而弘道儒家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很多人有疑问,孟子活在战国中期,当时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怎么保证将来有人会学习运用呢?没人可以回答。我们看孔子多么伟大,北京奥运会一开幕,直接就用孔子的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他的学生有子的话也上场了,“礼之用,和为贵”就出自《论语》。可是孔子活着的时候被嘲笑,被说成丧家狗,凭什么隔了两千多年,我们又来学习孔子的思想?这样真能让国家走上正轨吗?

文化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叫器物,第二个叫制度,第三个叫理念。儒家以及道家的思想都属于理念层次。有些人就有这种智慧,从现在看到很远,从一个人看到所有的人。科学家也不例外,要取“或然率”来收集资料、观察分析、统计分类,这都是概然性,没有必然性。这样得到的思想和原理,就可以指导我们的社会运行,指导人生走向。

很多人会问,现代化还需要儒家思想吗?这应该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看。无论经济如何繁荣,民主制度怎样上了轨道,如果缺乏理念,就不能回答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过得快乐,那所谓的快乐又是什么?快乐有很多种,吃饱喝足是快乐,升官发财也是快乐,没有人会否认。但问题在于,这样就够了吗?很多人拥有了这些快乐,有了外在的各种成就,就如人到中年,总会有五个字的问题--“重复而乏味”,说明内心空虚。可知那不是真正的终极快乐。

作为哲学家,孟子对这些做了深入阐释。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评价孔子是“生民未有”,自有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这么伟大的。而司马迁也给了孟子一个很高的评价--“道既通”,并在晚年把儒家思想从《论语》的零星材料发展成完整的系统。后来孟子得以与孔子并称,应该归功于司马迁对他的历史定位。到了东汉,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周游列国,与各国国君对话,提出自己的仁政观,表现出了卓绝的才华、学识,他反应机智,口才极好。被别人说成好辩,孟子慨然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什么说不得已呢?天下这么乱,老百姓受苦受难没有尽头,时代问题太严重了,孟子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最终不能成功。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孟子便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我们谈论孟子思想的根据,就是《孟子》这本书。共分为七篇,第一《梁惠王篇》,第二《公孙丑篇》(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第三《滕文公篇》,第四《离娄篇》,第五《万章篇》,第六《告子篇》,都以人名为篇名,取自各篇开头的人物。只有《尽心篇》例外。因为《孟子七篇》内容多,后人就给每一篇都分了上下,就如平常说的《梁惠王篇上》、《梁惠王篇下》。

《孟子》的结构很简单,总共七篇,分为十四部分。最精彩的在于后面两篇。一般人读书习惯从前面开始,读到中间就读不下去了。比如读《论语》,如果做个测验,读过《论语·学而篇》的举手,全部举手;读到《论语》第十篇的举手,只有一半人;而能把《论语》二十篇全部读完的,就很少了。但是《孟子》后面更精彩,尤其是《告子篇》与《尽心篇》。

《告子篇》连续八章反复讨论人性,精彩之至。我研究哲学四十年,对西方哲学的大部分派别都有一些认识,比较之后,认为在人性的问题上,没有比儒家讲得更清楚的。为什么?因为西方人谈论这些问题,会牵涉到宗教信仰,谈到生前死后,说有审判有轮回,不能见证。但儒家不是宗教,是哲学。什么叫哲学?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比如儒家强调的是生死之间,生前不谈,死后更不谈,因为从生前死后延伸几百年、几千年到永恒,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儒家只讲生死之间,这是人们能够经历的。

儒家的思想对于人格外尊重,也是其他学派很难比的。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人不是偶然来到世间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一个道德主体。一个人可以做自然人,即我是生物之一,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只有同别人竞争、奋斗、努力,成王败寇。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不能忽略一点,人还有道德人格,要求活下去之外,还要问如何活才符合人性的尊严。没有这种道德主体作为基础,人格就没有尊严可言,谁活着谁就赢了。

对于这种道德价值,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这两句话交相辉映。有人也许会觉得太过悲壮,为什么儒家要讲得这么悲壮呢?但人生自古谁无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有人虽死犹生,有人虽生犹死。价值观在人的生命中从内到外发生作用,具有改造生命的力量,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孟子的思想是完整的体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观念,加以实践,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到人生充满了希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