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4)

不顾诸神 作者:(英)爱德华·卢斯


公正地说,尼赫鲁曾经尝试过土地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根除了大部分封建领地制度。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设立了臭名昭着的土地管辖制,让地主为英国人从收入微薄的农民手中征集农业税,这样的制度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彻底废除。但是在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尼赫鲁的改革还是遭到了当地国大党精英分子的马虎对待甚至暗中破坏。让这位总理感到越来越沮丧的是,这些人大都来自高种姓的地主以及显要人物。尼赫鲁也尝试过在小农户间建立合作机制,但未获成功,原因在于这些农民的田地很少,不需要机械化劳作,所需的肥料也能自给。尼赫鲁的这些改革受到了同时期中国政策的影响,但却在需要真正发生效用的农村被国大党中的重要人物扼杀。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民主人士,尼赫鲁有时甚至嫉妒中国能不顾人民自己的意愿推行任何政策的能力,但是他从未有过实行威权统治的倾向。“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1959年他告诉印度议会,“我会到每一块田边去说服每一个农民,让他们同意搞合作农业,但如果他们不同意,我就不会推行这项政策。”①但即使他成功地说服了他们,在种姓歧视最为严重的印度农村,合作农业是否能使农村焕然一新仍然很值得怀疑。

尼赫鲁整个经济模式的失败在两个特殊的时期变得尤其突出,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第一个时期是在1967年,即英迪拉·甘地继任印度总理的第一年,在美国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将卢比贬值。印度长期以来对农业的相对忽视,加上尼赫鲁不成功的土地改革,使许多人失去了土地。为了获得更大的国际援助,使印度进口大量的粮食来应对连续的减产,甘地夫人被迫吞下了一些她所厌恶的经济解药。为了防止支付危机,刺激出口以获得更多的外汇储备,她被迫将卢比贬值②。这标志着抵制英国货运动,即尼赫鲁总体规划的核心部分的失败。

更为糟糕的是,继货币贬值而来的是印度蒙受多年的耻辱。在以后的几年,作为食品援助,美国船队源源不断地给印度运送它过剩的粮食,以养活那些营养不良的印度穷人。有一则笑话说,印度“靠船只来哺育”。英迪拉·甘地坚持抵制英国货,但与她父亲不同,她有着实行独裁统治的倾向,这在1975年变得尤为明显。当时,由于她未能实现在竞选中承诺的“消除贫困”,反对她的声浪日益高涨,于是她让民主体制的运转暂停了19个月。同样,她对父亲所指的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在1967年卢比贬值后两年她说:“公共部门应当成为印度工业的基础,唯有如此这个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机器、更多的钢铁。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印度的独立自由。对进口的依赖让印度的独立打了折扣。”

第二个也是更为明显的时期是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石油价格陡然上升使印度的经济在技术意义上已经破产,当时印度的外汇储备接近于零,经济形势直线下滑。②伊拉克决定火烧科威特油田,这一做法引发的后果对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印度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与1967年成千上万的印度人靠国外援助维持生活不同,到1991年印度粮食已经能充分自给,甚至达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绿色革命”时期的粮食产量的两倍。印度国内以及国外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高产的水稻和小麦这两种印度的主要作物,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然而绿色革命的成功对1991年经济遭受的重创没有多大的抚慰作用,当时的经济崩溃为印度的“抵制英国货运动”敲响了丧钟。为了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紧急的贸易支付差额援助,印度再次将货币贬值,同时作为抵押将一批黄金运往伦敦。至此,尼赫鲁建立一个不受前殖民统治影响的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梦想以破产告终,尤为糟糕的是,在这次破产事件上,伦敦还扮演了挽救印度的典当商的角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