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民族企业高奏凯歌(2)

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作者:薛金福


面粉厂的成功经营策略,在纱厂中如法炮制。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疯狂收购纱厂,并都更名为申新纱厂,最后一直扩张到申新九厂。其中申新二厂就是收购日本纱厂更名而来,在当时民族情绪高涨的时代,此事被国人称道。

就这样,荣敬宗冒险进攻在前,荣德生稳重经营在后,兄弟二人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荣氏产业后来居上、势不可挡,荣氏兄弟名噪当时、威望甚高,被誉为近代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难能可贵的是,荣氏兄弟日进斗金的同时也广办公益、兴办教育,创办公益铁工厂,开设公益工商中学、纺织院校、面粉院校。如此“心正思无邪”,后生肃然起敬。

荣氏纱厂以咄咄逼人之势扩张,并没有威胁到张謇纱厂的发展,相反,大生一厂、二厂顺势猛进,连年赢利,盛极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高达1000多万两,一时间大生股票洛阳纸贵。

荣氏产业和张謇产业的兴盛,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棉纱产业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的锭数从1919年的658748增到1922年的1506634 ,其中63%属于中国厂主。1920年至1922年两年时间,全国成立了47家纱厂,而直到1928年全国才只有120 家纱厂。1917年至1922年,全国开办了26家面粉厂,同时兴办了部分榨油厂。

经营纱厂并非当时张謇的全部,民国时期的张謇大部分精力回归到政治理想中。清王朝时期,他高中状元却孤行弃官忍辱从商,一定程度上被判了儒家传统。当他叱咤商场时,却一直没有放弃“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大清末年,张謇立宪改革,多次请愿,失望而归,后大搞南通自治。

民国初定,革故鼎新,合共建制,张謇的政治抱负油然而生,应孙中山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不久,他又选择了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被任命为农商总长。

处在风云突变的时局中,跨越多重身份的张謇是复杂、矛盾而孤独的,世人应该用“理想”而“务实”观点去理解他。

理想的是他希望尽快结束这种战乱、羸弱,实现“尧舜之治”;务实的是他一再顺应时局,选择合适的人,利用最好的办法结束这一切。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便号召全国“和衷共济,丕兴实业”。后袁世凯倡导“宜以实业为先务”。一时间兴办实业风潮席卷全国,“环视吾囯,谋祛贫弱之病,佥曰振兴实业”。

然而民囯初建,政局未稳,金融萎缩,财政赤字,经济尚待恢复,法制尚未建立,国民虽有兴办实业之心,但兴办实业之举仍障碍重重、困难重重。就连时任民国农商总长的张謇也毫不隐讳地指出:“民国肇新,破坏之业已终,建设之事方始,然而环顾全省(指江苏省),金融停滞,生计凋残,失业之人骈踵待命,加以军政财政错杂纠纷,稍一举歩,天荊地棘,此诚艰难困危之秋也。”

作为振兴实业的负责人,张謇深知责任之重大、期望之殷切。“今欲巩固民国,非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不可”。务实的张謇本着勤勤恳恳、尽责尽力之精神,既继承又开拓、既顺应潮流又切中时弊,提出并积极实施了近代中国最为务实、最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制度改革纲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