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与事(2)

人与事 作者:(俄)鲍·帕斯捷尔纳克


我三岁时,全家搬到绘画雕塑建筑学校①的公家宿舍里去了。宿舍位于米亚斯尼茨卡亚街,面对邮政总局。我们家在院里的一栋厢房里,在主楼的外边。

主楼是一栋古老而又漂亮的建筑物,它在很多方面都相当好。1812年的大火没有烧到它。一个世纪以前,这栋楼房,在叶卡捷琳娜时代,做了共济会②分会的秘密避难所。米亚斯尼茨卡业街与尤什科夫胡同里的侧角是圆形的,那儿有个带柱子的半圆形阳台。阳台容量很大,它像壁龛似的凹入墙里,联接绘画学校的大礼堂。从阳台可以看到米亚斯尼茨卡亚街的延续,它伸向远方,直通几个火车站。

①  以下简称绘画学校。

② 共济会——十八世纪在欧洲各国产生的宗教神秘组织。共济会号召人们自动修养品德,并号召人们在兄弟般友爱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参加共济会的人大多是特权贵族或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物。在俄国,共济会出现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

1894年,住在这栋楼房里的人,站在这个阳台上观看过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运灵仪式。两年以后,又观看了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庆典的个别场面。

同学,老师,都站在这儿。母亲抱着我,挤在挨着栏杆看热闹的人群中间。她脚下是个裂洞。裂洞底层铺着细砂,空旷的街在等待中鸦雀无声。军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高声喊着命令,为的是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然而站在楼上的观众都听不见他们的喊声。士兵们排着队把市民从马路上推到人行道边,市民们在屏息中形成的寂静,似乎把所有的声音都给吞掉了,如同沙滩吞掉潮水一般。钟声响了,凄凉而又悠长。人们把手伸向头去的动作,像海浪一般从远处滚来,又向远方滚去。莫斯科在脱帽,在画十字祈祷。安葬的钟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一条一望无际的队伍的队首出现了,那是军队,宗教界,披着黑纱和系着饰缨的马匹,华丽得不可思议的柩车,身穿另一世纪的从未见过的服装的承宣官。送灵队伍浩浩荡荡,楼房的正面挂着—幅幅缀着黑边的长条布。致哀的旗帜低垂着。

绘画学校有摆排场的风气。它归御事部掌管。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亲王是绘画学校的保护人。绘画学校每次举行庆典和举办展览时,亲王都要亲临现场。亲王瘦而高。他有时参加戈里岑和亚孔奇科夫家庭晚会,那时我父亲和谢罗夫二人一边用帽子遮着画本,一边偷偷给他画漫画像。

院里,在各种建筑物、公务房和柴棚之间,有一栋厢房,它像鹤立鸡群。它对面是通向小花园的篱笆门。花园里长着一些年龄很老的古树。厢房地下室里给同学供应热的早点。楼梯上总是弥漫着油煎包和炸肉饼的烟雾。另一个平台上有扇门,通往我们家。再上一层,住着绘画学校的文书。

五十年之后,也就是前不久,在苏维埃时代的近期,我在尼谢罗季昂诺夫著的《列尼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中的莫斯科》一书中的第125页,在1894年的标题下,读到这么一段话:

“11月23日托尔斯泰携女儿们前去绘画雕塑建筑学校看望画家列奥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是该校校长,并出席了演奏会,参加演奏的有帕斯捷尔纳克的夫人和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家伊沃格尔日马里和大提琴家阿安勃朗杜科夫。”

这段文字写得对,唯一一处有个小错误。绘画学校校长是里沃夫亲王,并非家父。

罗季昂诺夫记述的那个夜晚,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夜晚,我被一种甜蜜的、骚人的痛苦弄醒。在这之前,我从未尝过这种滋味。我在苦恼和恐惧中叫了起来,哭了。可是我的泪水被音乐给淹没。当把我惊醒的那段三重奏演奏完了时,我的哭声才被人听见。把房间隔成两半的帷幔拉开了,我躺在帷幔的后边,妈妈来了,她俯身在我的头上,很快就把我哄好。大概是把我抱到外边去见客人,也许是我隔着开着的门看见了客厅。客厅里烟雾缥缈,蜡烛闪动着睫毛,好像是烟雾刺痛了它们的眼睛。烛光把小提琴和大提琴漆红的木板照得通亮。大钢琴显得乌黑。男人们的常礼服也显得乌黑。妇女们穿着连衣裙,露着肩膀,如同命名日时赠送的花篮里探出头来的花朵。有两三位老人的白发和团团的烟雾混搅在一起。其中一位,我后来跟他很熟,而且经常见面。他是画家尼尼格。另一位老人的形象,伴随我一生,如同伴随大多数人一样,特别是因为我父亲为他的作品绘过插图,到他家去做过客,衷心景仰他。以至于我们全家上下都渗透了他的精神。他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①。

为什么我会那么痛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还会记得当时的痛苦?那时我在家中已经习惯于大钢琴的声音了,我妈妈弹得一手好钢琴。我觉得大钢琴的声音是音乐本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弦乐的声音,特别是室内演奏时的组合,对我来说十分刺耳,弄得我心神不宁,仿佛真的从通风窗口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和送来的噩耗一般。

那年冬天,大概有两个人离世——安东鲁宾斯坦②和柴可夫斯基③。他们演奏的好像就是柴可夫斯基的著名的三重奏。

① 即托尔斯泰。

② 安鲁宾斯坦(1829—1894),俄罗斯钢琴家,逝世于11月8日。

③ 彼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逝世于11月6日。

这个夜晚像一道分界线横在我没有记忆能力的幼年时期和我后来的少年时期之间。从那时起,我能记忆了,我的意识也像成年人的意识一样,起作用了,再也没有发生过长久的间隔或失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