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与事(12)

人与事 作者:(俄)鲍·帕斯捷尔纳克


我们国内完全不知道里尔克的作品。有人试图把他的作品译成俄文,但少量的试图都失败了。这不能怪罪于译者。他们习惯于再现意思,而不是再现讲话的音调,可是关键恰恰在音调上。

1913年维尔哈伦②到过莫斯科。我父亲为他画过像。有时,我父亲求我跟被画的人聊天,以便模特儿的面部表情不要变得呆板、僵化。有一次,我就是这样跟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③闲聊的。这次又得跟维尔哈伦聊天。我用可以理解的赞美口吻谈他本人,然后怯怯地问他,是否听说过里尔克。我没有预料到维尔哈伦会晓得此人。被画的人的精神焕发起来了。这也正是我父亲所最需要的。单只提到这个人的姓名就比我所有的话更能使模特儿活跃。他说:“这是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也是我心爱的结义兄弟。”

① 斯德罗仁(1848—1930),俄国农民出身的诗人,自学成才,早年作品倾诉了农民的哀怨,十月革命后写了一些歌颂新生活的诗篇。

② 维尔哈伦(1855—1916),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

③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1841—1911),俄国历史学家。

勃洛克的诗来源于散文,散文是他的源泉。他不把散文纳入自己的表现手段的范围之内。对于里尔克来说,现代长篇小说家们(托尔斯泰、福楼拜、普鲁斯特、斯堪的纳维亚的作家们)的绘影绘声的叙述手法与心理表现手法,是跟他的诗歌语言与风格分不开的。

然而,不管我怎样详尽地分析与描写他的特色,我若不引证他的几个例子,是无法让人了解他的。为此,我有意为本章译了两首诗,其目的就是为了这种介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