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奥巴马突围(1)

公司的力量 作者:刘洪


2010年初,共和党人布朗出人意料当选麻省参议员,接替肯尼迪家族最后一位政坛风云人物——爱德华?肯尼迪,一举打破民主党在参议院的强势。疲惫的奥巴马承认,败选“反映出美国民众感到愤怒和沮丧”。寒风中,奥巴马迫切需要突围,白宫需要新的替罪羊,人民币成为最终的目标。

2010年初,一场百年未遇的暴风雪席卷整个美国东北部。

在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和金融中心纽约,雪深及膝,许多中小学紧急停课,商店关门歇业,整个城市陷入瘫痪。在国会山下的国家大草坪,昔日游人如织的必到之地,因大雪一片苍茫,只有几个勇敢的美国年轻人,趁机在厚厚白雪上享受着免费的滑雪机会。

这个冬天格外寒冷。

就在这凛冽寒意中,一场由美国发端的汇率之争正在浮出水面,并在随后的日子里迅速蔓延并席卷整个世界。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主轴的争端,事关中美两大国的金融战略,更事关中国能否顺利崛起,也必然影响到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世界经济金融格局。

中国被描绘成“经济恶魔”

2010年1月19日,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即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麻省),英俊潇洒的共和党人斯科特·布朗,出人意料的以52%的支持率当选该州参议员,接替辞世的肯尼迪家族最后一位政坛风云人物——爱德华·肯尼迪。

麻省一直是民主党的堡垒,被刺杀的美前总统肯尼迪的三弟爱德华,素有“自由派雄狮”的称号。作为美国第一政治家族,肯尼迪兄弟一直是麻省的精神领袖。在他们的影响下,过去二十年,麻省还从未有过保守派参议员。

小帅哥布朗的“中举”,随即也成为美国政坛格局变化的先奏——民主党在美国参议院的强势不再。在参议院,议案通过必须要有60票支持,而布朗的关键性胜选,使得民主党的席位降到了59席。

麻省的变动,让在白宫监控选情的奥巴马大惊失色!

《纽约时报》当时的一篇评论就一针见血指出,当初奥巴马打着“变革”的旗帜,一举攻破共和党盘踞的白宫堡垒,但现在麻省民众厌倦了奥巴马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以同样希望“变革”的心态,改变了民主党在麻省的垄断政治地位。

换言之,奥巴马的“变革”让美国人感到了“审美疲劳”,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变革”,共和党人也就顺势再度崛起。

这样的结果,自然让白宫大失颜面。波士顿塔夫茨大学政治学教授贝里评论说,昔日舆论宠儿的奥巴马,现在面临“一场灾难”。

一天后,一脸倦容的奥巴马出现在了美国广播公司直播间,他承认自己对麻省败选负有责任,布朗的胜选“反映出民众感到愤怒和沮丧”。

“当初把我推上总统职位的因素,现在促成了布朗的胜选。”奥巴马并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但作为政治家,他也在高明地推卸自己的责任。他强调,美国民众的情绪,不仅仅源于过去一两年的事,“还源于过去8年间发生的事情。”

奥巴马的潜台词就是,他接受的是共和党人小布什留下的“两场战争,一场经济危机”(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烂摊子,这使得他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焦头烂额。

领导人都晓得为自己开脱,助手们自然更须为主分忧。时任白宫发言人的吉布斯就颇为“委曲”地说:“(民众)怒火对准我们,因为我们在执政。”

奥巴马对时局的走向清醒和无奈。一年前,极高的支持率将他送进白宫,笔者曾目睹过当时华盛顿就职仪式的万人空巷。但一年后,高企的失业率,攀升的财政赤字,备受争议的医改法案,几乎耗尽了他的政治资源。

在聊到奥巴马执政得失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就对我说,当时的最根本原因,无疑是10%左右的高失业率,这让美国人开始对奥巴马失去了耐心。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没有事情比工作更重要,没有了工作,生存就面临问题,政府自然是首要指责目标。

我就曾听到一些美国人嘲讽说,奥巴马当初的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不妨改成“是的,我们有时能”。

我还看到,美国政治卡通网还刊出一幅 “奥巴马总统的第一年”的漫画。画正中是英文单词“HOPE”(希望,奥巴马竞选时的口号之一),但是首位字母“H”中间的短横跌落下来,变成了“NOPE”。“NOPE”,是英文中“NO(不)”的俚语。

整个漫画的意思,就是奥巴马在白宫干了一年后,让美国人的希望变成了失望。

入木三分,不留情面,这也正是美国政治漫画的特色。

更让奥巴马忧心的是,2010是美国“中期选举”年。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四年一选,国会两年一选。2010年,正好是大选年后的中期选举:参议院将改选三分之一议席,众议员则全部重选。

当时民主党掌控着国会的相对多数,有自己的同志在国会山配合,奥巴马执政比小布什得心应手了许多。但一旦失掉中期选举,按照美国的政治术语,奥巴马将势必面临掣肘,可能沦为“跛脚鸭”(LAME DUCK)。

时间紧迫,政争激烈,奥巴马迫切需要突围。对政治家来说,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转移焦点。

于是,按照《华尔街日报》的说法,远在万里之外的人民币,成了白宫最终的替罪羊。

新的一轮对人民币的攻势由此展开。从过去数年的中美博弈中,我们其实也可看出这样一个规律,每逢重大选举,中国议题必定会发酵,美对华逆差则是重点,人民币汇率则是焦点。

与往常由低级别官员打前阵不同,这次是奥巴马亲自出马。

2010年3月11日,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发表演讲时,奥巴马突然提高声调称,“存在对外逆差的国家需要加大储蓄和出口,存在对外顺差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和国内需求”,中国应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从而避免美国出口商处于不利环境。

一般情况下,美国总统不直接谈论股市、汇率等敏感话题。但奥巴马这次明显越界了,法新社当时的一篇报道就解读说,“在中美政府关系微妙的动荡时期,美国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加的压力”。

在这之前,中美已因西藏、台湾军售等问题龃龉频生。

不少观察人士对我说,奥巴马如此表现,足见内心的急迫。

“因为在一些美国老百姓看来,美国失业率这么高,就是因为中国政府压低了人民币,让美国人的就业岗位流到了中国。”陈志武对我说。

此外,奥巴马推动的医疗改革、金融监管等一系列法案都处于“攻坚”阶段,奥巴马迫切需要得到议员的支持,而议员们的核心利益,就是期望在中期选举中获胜。奥巴马必然要迎合议员们的要求,对中国采取攻势。

我注意到美联社当时有一篇分析文章就说,在批评中国货币政策方面,奥巴马“一马当先”,“奥巴马政府在两条战线上抨击中国,指责中国践踏本国公民人权、维持现有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损失数百万就业机会。这种双重攻击显示美国越来越愿意与中国对抗,甚至激怒中国。”

至于背后的原因,该文章也分析道:“议员们面临11月的大选,他们把攻击中国作为赢得那些担心自己饭碗的美国人选票的一个途径”。

美国政客需要假想敌,并通过假想敌来提振民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国家是日本。当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后,这个目标,就成了中国。用美国媒体的话说,在美国政治家的眼中,使中国以具有超人力量的“经济恶魔”形象出现,“有助于他们与担心被外国竞争者抢走工作的选民建立联系”。

美国总统发起了总攻动员令,某些政客自然更热于火上浇油。在国会山,以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为首的15位参议员联名致信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指责中国的“重商主义”正在损害美国产业的发展。

他们开出的“药方”,就是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27.5%的关税。以“重税”抵消所谓币值“低估”,看谁比谁更狠。

其后,130名美国国会议员在联名信上签名,对美国“软弱对华政策”心急如焚,他们的目的,就是必须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种“群情激奋”,让组织者之一、众议员蒂姆·瑞安也“感慨”道:“我以前真就没见过国会议员热情如此高涨。这背后有着强大联盟的支持,而且时机很正确。”

美国民意汹涌,主管官员自不敢怠慢。在美国财政部,学过中文的财长盖特纳放话说,人民币应该升值,议员们的主张“表明了人们对这一点的感觉多么强烈”,“这对中国及其所有贸易伙伴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我想重申,我认为,中国最终会意识到,这是符合其利益的。”

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则强调,美国将扫除原先的政策死角,不再让其他国家损害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他们之所以可以出动出击,是因为美国在对华问题上掌握着先机。

按照美国相关规定,美国财政部每年发布两次汇率报告,一次通常是在春天的4月15日,另一次通常是在秋天的10月15日。如果中国不同意就犯,按照美国一些官员透露的口风,美国就将采取行动,在2010年春天的报告中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然后以此为名,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

中国陷入进退两难地步。同意升值,不符合中国利益,更给人屈服于外界压力的印象;但人民币不升值,压力将继续上升,大规模贸易摩擦在所难免。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与美国对着干的后果,将很难估量。

奥巴马政府图穷匕见,也让世界其他政治家忧虑重重,他们担心冲突擦枪走火会酿成大规模的贸易战。我注意到,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当时就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西方强压人民币升值不明智,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就绝不会那么做”。

“中国面临一种选择:设法当孤独的巨人,或者与他国合作发展。所有试图在全球化世界独自发展的国家都会失败。”

渣打银行驻上海的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则警告说,美国和中国正走向可能造成动荡的对峙,“做好准备,面对有关人民币的全球争论将发生巨大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