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调机体:呵护身体循环系统(9)

求医不如求己(女性篇) 作者:张永红


说的是孩子的事情,反映的却是大人的思维误区。且不说对孩子的过分紧张,即便是大人自己有点儿不舒服,有个感冒头疼的,也爱给自己把脉,自作主张地吃点儿药。关心身体的症状是无可厚非,但是还要知道,身体本身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小孩子跌倒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哭,而是先看一下有没有人能看见自己哭。如果大人不去理他,孩子也能自己爬起来。相反如果你大惊失色、心疼不已地把他抱起来,那么以后有同样的情况,他就再也不可能自己站起来,长此以往,就会缺乏自立意识。同样,如果身体有点儿不舒服,你不吃药,不打点滴,身体本身就会调动它的自愈系统,消灭疾病的萌芽。相反,自愈系统被你的感冒灵、阿莫西林等长期压抑着,就会越来越麻木,最后也就彻底被埋没了。

关于人体的自愈系统,《内经》中曾有以七日为疾病转归之关键点的论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一书中也记载了很多自愈的条文。每个人的机体内都有完备的自我调控体系,这些体系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各系统的综合活动将人体构成了一个整体,以应付外界的各种干扰。在一般情况下,很多疾病在人体自愈系统的干预下都能不治自愈。如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只要不发生严重合并症,大多能够自愈。有些疾病虽然不能痊愈,需要借助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但是自愈系统同样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手指割破了,三岁小孩一天愈合,三十岁成人两天愈合,而七十岁老人需要三至五天愈合,也许还会感染。吃一锅饭,生不同的病。这些都充分说明,每个人的自愈能力也不尽相同。刨除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外,哪些因素还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自愈系统的工作效率呢?

“先定五脏之脉”的理论充分说明了人体内因对于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愈功能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提高自愈能力也要遵循人体客观规律,辨证论治的出发点应是协助人体实现“阴平阳秘”,正如《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只有人体本身正气充沛,才可抵挡一切外界的邪毒。具体来说,人体正气集中体现在阳气的固密、阴液的滋润和脾胃之气的充盈,保持阴阳平衡、脾胃之气的充盈顺畅。

保持阴阳平衡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谚语,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医学哲理。夜色降临,人体应该进入休息的状态,太阳升起后则应该到户外走走,吸收天地阳气。如果作息颠倒,就会导致阴阳颠倒,人体循环规律打乱,疾病也就开始慢慢酝酿了。阴阳学说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要涉及。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遵循季节和天气变化,以及人体的需要,对生活进行及时的调理。脾胃的养护则要注重饮食。大自然孕育了众多的谷物、蔬菜、水果等不是没有道理的,它们各个都有自己的养护功能,所以挑食和偏食不仅是对大自然恩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另外,脾胃喜欢温和、柔软的食物,如粥类物质,尤其在生病之后脾胃更加脆弱,所以刺激性食物要少吃,对菜肴的口味也不要太重。

很多人包括医生在内更注重治疗的作用而忽视自愈能力的存在,往往习惯用药物或者是手术等强迫的方式把人体内的病毒压抑住。但是药物和手术都对人体有负面作用,对自愈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大多是“一次性服务”。而人体本身的抵抗力和自愈功能,则能持续不断地和疾病作战。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其表现于外的种种症状与病人自觉的感受都是人体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表现,比如打喷嚏,实际上是人体在排出细菌,感冒后发热出汗有可能是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在受到“异物”刺激时的本能反应。所以说,开发自愈功能是顺应身体的需要,使身体愉悦,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使身体的工作状态更加优化,高高兴兴地去完成属于人体本身的功能和任务。

当然,有些疾病,特别是威胁生命的重病、急病,单单依靠自愈系统是不能消灭的,这时候就需要付诸手术和药物的治疗。只是在强调治疗的作用时,不应忽视机体的自愈能力,更不能因治疗而削弱了机体自愈能力,保持阴阳平衡等原则即便是对于重病者依然是良好的养生之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