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疯狂的走私(1)

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作者:徐秉金


何谓走私?据百度词条解释:

走私是指进出境活动的当事人或相关人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规定或者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缴应纳税款、交验有关许可证件,擅自将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其他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的行为。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为追求利润差价,走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来说,凡国内市场上紧俏,国内外差价大的商品,都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私”。改革开放以来,彩电、冰箱、收录机、照相机、手表、VCD、DVD等各种家用电器都有过走私热,但在各种走私热潮中,轿车可能是走私金额最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国家打击力度最大的商品。

为控制进口轿车对国内轿车市场的冲击,国家规定对进口轿车征收关税高达200%以上,1994年,为了配合中国复关谈判,国家才将3.0以下轿车进口关税降为110%。这意味着,如果从国外进口一辆轿车,只要逃避过海关的监管,就可以有百分之二百以上的利润,这是任何商品都不可能有的高额利润。有走私贩子说,以一次走私100辆计,走私10次失败9次,只要一次成功,就可以将前面的全部损失捞回来。一方面有市场,一方面利润惊人,再加上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对走私的打击不力有的甚至参与走私从中自肥,轿车走私这棵罪恶之藤开始冒头并迅速蔓延,从少到多,从小批量到大批量,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面走私轿车的船只多不胜数,大到万吨货轮,小到打渔的渔船,都参与走私活动,它们有的遮遮掩掩,将进口轿车藏在货柜里,有的公然堂而皇之,就停放在甲板上。刚开始还是黑夜里偷偷摸摸,发展到后来大白天公然交易,从少数个人行为发展到一些政府机关甚至个别地方驻军也公然地参与其中,走私者越来越胆大,轿车走私愈演愈烈,逐渐渗透的涓涓细流演化成汹涌狂潮。各色各样的外国轿车经过走私贩子之手,通过各种渠道登陆中国的口岸。

就全国而言,走私最为严重的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面临南海,历来是中国进出口码头,当年英国商船走私鸦片危害中国,就是从这里登陆的。对于走私分子而言,这里有着地利之便,各种走私货物从绵延漫长的海岸上悄然渗透,然后再从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内地。

轿车走私的高发态势引起国家关注,1984年,中国政府开始下大力气打击汽车走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南岛汽车走私案。

1981年底,中纪委一份《信访简报》,披露了广东省一些干部,包括某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干部极端严重的走私贩私的违法犯罪活动。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赵紫阳、陈云、李先念等人先后作了批示。1982年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在简报上批示:

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百年潮》2000年第五期《80年代广东的反走私斗争》)

奉中央命令,中央纪委副书记王鹤寿专程来到广东传达中央领导的批示和中央书记处关于严打走私的精神。紧接着任仲夷、刘田夫、李坚真、梁灵光、郭荣昌、吴南生等19位广东省的党政负责人被召到北京开会,将广东省委、省政府几乎全部负责人集体召到北京耳提面命,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随后,中央以及广东省打击走私的一套组合拳相继出台,一批走私的违法犯罪分子被抓,一些案件被公布,走私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走私有如鸦片,尝到甜头后就再也难以制止内心对金钱的冲动,虽然中央领导决心下重手整治,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人不顾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依然疯狂地在走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供给与需求的巨大差距,走私如同大海的涨潮退潮,一波退潮后,更大的一波走私狂潮再次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走私倒卖轿车的主体竟然是中国最大的改革开放试点海南岛政府。

1984年,时刻监视着中国的美国间谍卫星突然发现,中国海南岛上出现成片的金属反光点,短时间内,这些金属反光点的面积越来越大,经过操作人员的仔细判读,发现那些金属光点竟然是成千上万辆的轿车,这些轿车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大片金属反光。对中国有着浓重好奇心的美国人纳闷了,海南岛是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怎么会一下子出现这么多轿车呢?

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面积仅次于台湾。海南岛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这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空气湿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别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这里有着茂密的橡胶园、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富饶的矿藏,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海南岛四面环海,与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国际航运的重要港口和门户。就是这样一个南海宝岛,由于长期“闭岛锁区”,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环海的岛屿,却没有一个深水码头;有着1580公里的海岸线,年捕鱼量还抵不上广东省的一个县;土地肥沃,却有1/3被闲置荒芜。

由于经济落后,各级财政困窘到了连几元钱都无法支出的地步。干部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出,生病报销不了医药费,学校教室的窗户破了没钱买玻璃,教师没钱买办公用纸,只得把学生用过的考卷翻过来接着用。整个海口市没有自动拨号电话,打电话全靠那种手摇的老式电话机。海口的大街上,马路起伏不平,满是窟窿,几辆破旧的公共汽车轰轰作响地驶过,卷起一片灰尘。热带阳光照耀下的海南岛,仿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有一位中央的领导人说:“我在访问非洲之前,以为非洲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地区。现在看来,海南岛比非洲还要落后、荒凉。”

在全国改革开发大环境下,海南岛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1980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北京主持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会议从6月30日至7月11日一共开了11天,会议结束后形成《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国发[1980]202号文件)。1982年12月12日、1983年3月18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发[1983]11号)。《纪要》指出:

海南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开发建设好这个资源丰富的宝岛,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四化,巩固南海国防都有重要意义。中央决定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以较多的自主权。中央各有关部门要从人、财、物上积极给予必要的直接支持。

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必须立足岛内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讲求经济效益,逐步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海南行政区可以根据需要,批准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用于生产建设;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进口若干海南市场短缺的消费品(包括国家控制进口的××种商品)……上列进口物资和商品只限于海南行政区内使用和销售,不得向行政区外转销。

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座城市,海南岛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开放特区。可以看出,中央对海南岛开发寄予很大希望,但谁也没想到,开放的海南岛却上演了一幕由当地政府主导轰动全国的轿车走私事件。

根据中央《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当时还未建省的海南岛获得了免税进口汽车的优惠政策。但这份文件明确规定,进口汽车只允许在海南岛本地使用,不准出岛。由于当时的汽车进口税率高达100%,这意味着进口汽车只要出岛卖掉就可以变成大把的钞票。海南岛政府的领导对中央利好政策的到来显然还没有做好心理上和精神上准备,在中央的优惠政策面前,他们迷失方向,举止失措。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优惠政策,快速解决海南岛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难题,当时的海南政府领导人决定倒卖进口汽车。海南岛政府的这个决定,开启了汽车走私的阀门。

如同魔术中的点石成金,在海南岛,人们点车成金,汽车顿时从“生产资料”变成了可以赚大钱的工具。在海南岛政府领导的推动下,海南岛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几乎全部动员起来,那一段时间里,买车与卖车成了他们的主业,而身为海南岛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雷宇,每天被疯狂的人群追逐包围着干着一件最简单也是最赚钱的事情:在申请进口汽车的公文上签字。有了他的签字,海外轿车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海南岛然后再加价转手倒卖到内地,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件事的真正名字叫“走私”。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在利益的驱使下,海南全岛陷入疯狂,出现了人人争跑批文、个个倒卖汽车的热潮,半年时间内,全岛出现了872家倒卖轿车的公司。1984年上半年,海南的进口汽车才2000多辆,到7月份,当地政府共批准了1.3万辆汽车进口。当时,连岛内幼儿园都有集资买车的,海口市几乎所有的空旷地上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汽车,一些政府部门收取了几千元的办证费后就公然为汽车“合法出岛”提供便利,结果,80%的免税车便堂而皇之地出了岛驶向内地。到案发时为止,海南共签了8.9万辆汽车进口批文,对外订货7万多辆。

走私轿车又造成倒卖轿车的新局面,进口轿车并不是自己使用而是为了转手倒卖赚钱。一辆轿车不用出岛便以批文的形式,从张三手上卖给李四,李四加价后再卖给王五,王五再加价后卖给赵六。批文转了一圈,倒卖者还没见到汽车是什么样,在哪里。

那一年,日本的几大汽车公司着实火了一把,不管是什么车,只要是轿车,都有中国人来买。日本各大汽车公司生产线上成千上万的轿车直接开上大小滚装船,然后乘风破浪驶向海南岛。据非官方的数据,1985年,仅丰田公司一家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的轿车就高达10万辆,这个数字令日本人都相当吃惊。以后精明的日本商人也发现,那些批量买车的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乎车的性能状况,于是一些残次品甚至二手车也混杂在滚滚车流中开上海南岛,又从这里流向中国各地。

1985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就此事件写出长篇报告文学《世界第一商品》,深刻、生动地揭示了走私狂潮下疯狂的海南岛众生相:

当访问者乘坐的民航客机飞越琼州海峡,当飞机临近海南行政区首府海口市上空时,眼前骤然变得明亮了,地面上放射出斑斓的光华。天蓝色的、鲜红色的、米黄色的、银灰色的,青黛色的、乳白色的……一大片强烈的反光物赫然扑入眼帘。那是成千上万辆汽车组成的庞大图案。在人们现代的生活中,汽车并不是鲜见的东西;然而,人们难得一眼看见那么多的汽车,而且尽是簇新的小轿车和面包车。它们密密麻麻地停放在码头边、空场上、院落中、道路旁,一望无际,几乎覆盖了海口市建筑物以外的每一块土地,犹如一片汽车的海洋,蔚为奇观。

从1984年初到1985年3月,海南行政区共批准进口89000多辆汽车,而海南岛解放30多年来使用过的汽车也不过1万辆。这个数字也超过全国每年进口小轿车和面包车的总和。这宗巨大的、突击性的贸易,一时间买光了日本某些汽车厂家的现货库存,忙坏了香港的中间代理商人,波及了国内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中外舆论一片哗然。外面有的报刊率先披露其中的弊端,讥为“海南汽车狂潮”。

……尽管海南岛的许多人尚分不清丰田、皇冠、尼桑、福特、雪铁龙的区别所在,但他们已在短短的时间里懂得了这是时髦的买卖,能赚大钱。

……大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疾步如飞,素以散淡悠闲著称的海南生活步调猛然加快。机关干部推开手头的公文簿,报社总编辑撂下油墨未干的校样,琼剧院长收起正在排演的剧本……人们的身上拧紧发条,梦呓般重复着同一个声音:汽车,汽车,汽车!发财近在眼前,金银唾手可得,汽车载着人们的全部梦想。

……一个农民在街头徘徊。他的衣衫褴褛,脚步蹒跚,眼角挂着黄糊糊的眼屎,手里拿着一张纸单。看样子昨天还在放牛,今早却赶到城里来参加这场空前的盛宴。他向行人们晃动着那张纸说:“我有汽车,什么牌子都有,谁要谁来看。”

……不知从哪儿冒出那么多的经纪人,从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依次排到n道贩子。他们推销汽车也收购汽车,左右逢源,过手渔利。当然也闹出了荒唐的笑话。据说有这么回事:一个经纪人向朋友放出风声,有一批新车待售,每辆5万元。朋友当时看了货,要他等几天。他一面等候佳音,一面招揽新的生意。他的朋友又去找朋友,朋友的朋友再找朋友,信息在酒楼、旅馆和街头传递着。不久,又一宗买卖找上门来,来者向他推销汽车。说是设备全新,看货论价,他欣然跟随前往。走过几条马路,拐进一个停车场。他不禁愕然,这里停放的正是他向朋友兜售的汽车!他好奇地问:“这车多少钱一辆?”

对方说:“不贵。9万。”当时,凡是头脑稍微冷静的人都觉得这样闹下去不妙。海口的一个机关干部回忆说:“每天推开大门,就看到人们在街上乱嘈嘈的,做着汽车的交易。这一切太出格了,我想一定会出事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