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文版自序(2)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遵循文本路线在学术上令人兴奋,对印证中心历史的相关事实也很有必要。采访相关当事人则让人非常愉快。

费正清中心非常幸运,在过去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有一些学者一直和中心保持紧密的联系,积极参与中心举办的活动。我采访的人中,可归于此类的有珀金斯和傅高义,他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就是哈佛的教授。此外还有柯文(Paul Cohen)和戈德曼(Merle Goldman,或译“谷梅”),尽管他们在附近的大学教书,但都和中心保持了长久而紧密的联系,并在中心的执行委员会任职。上述四位都是费正清执教哈佛时期的哈佛研究生。他们都从哈佛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担任了2005年的中心执委会委员。他们的回忆非常具体而完整,提供了大量信息。

我还采访了其他不少学者,其中一些已经退休,一些仍在哈佛或其他学校任教。他们与费正清中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为我提供了中心前一二十年的学术生活信息。这些人包括孔杰荣(Jerome A. Cohen)、克雷格(Albert Craig)、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希伯特(Howard Hibbett)、蒲地典子(Noriko Kamachi)、克莱因(Donald  Klein)、罗索斯基(Henry Rosovsky)、石约翰(John Schrecker)和吴秀良(Silas Wu)。我采访到的各位中心主任也提供了他们个人的见解,让我受益良多,他们是傅高义、孔飞力、马若德、华琛、裴宜理、伊维德。

在本书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也采访了另外一些学者。他们都非常热情,也乐意回忆费正清中心的往事。他们有:阿尔巴尼(Michele Albanese)、安格尔(Holly Angell)、贝克

(Edward J. Baker)、包筠雅(Cynthia Brokaw)、汤姆森

(James C. Thomson Jr.)的两位继女安·巴特勒(Anne Butler)和劳伦斯·巴特勒(Lawrence Butler)、夏滴翠(Deirdre Chetham)、朱暑南(Samuel Chu)、德切尔(Martina Deuchler)、戴安娜(Anne Denna)、埃克特(Carter Eckert)、伊文思(Paul Evans)、菲尔德(Maury Feld,学生袭击哈佛燕京图书馆所在建筑物时哈佛国际事务中心的图书管理员)、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高鹏程(Thomas Gottschang)、海弗德(Charles Hayford)、哈里特(Harriet Hofheinz),霍尔(Christopher Howe)、南希(Nancy Hearst)、赫斯特(Mary Ann Hurst)、克努姆(Katherine Keenum)、柯伟林、李苏珊(Susan Lee)、李南央(Li Nanyang,李锐的女儿)、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米尔斯(Jon Mills)、莫斯克维茨(Karl Moskowitz)、慕容杰(Robert Murowchick)、罗浦洛(Paul Ropp)、罗叟(Anna Laura Rosow)、陆伯彬(Robert Ross)、邦妮(Bunny Schwartz)、所罗门(Richard Solomon)、斯图尔特(Gwendolyn Stewart)、特里尔(Ross Terrill)、崔福森(Florence Trefethen)、田文浩(Tien Wenhao)、斯塔德(Melissa von Stade)、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瓦特(John Watt)、怀特(Merry White)、泽默(John Ziemer)和崔大伟(David Zweig)。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