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6)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1955-2005) 作者:(美)薛龙


楼的中心是一个华丽的室内庭院,有五层高,以大理石装饰。镶嵌木板的办公室里还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董壁炉,曾用于学生套房的取暖。这些办公室的门开向室内阳台,透过漂亮的铁艺装饰往下看,便是吸引人的内庭了。这栋楼甚至还有一个未曾使用的游泳池。因为堂皇的外观和一流的设施,它被认为是哈佛“金海岸”的一景,和那些一度在此安居的富有的学生非常般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里的气氛相当好,不但大楼里的人们都对此心怀谢意,而且这样的氛围也是三个区域中心的主任所要努力营造的。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位于五层,颇受益于这栋楼内的亲切气氛。大楼正式的名字是达德利楼(Dudley Hall),但费正清总是称其为敦斯特街16号。从学校的角度看,集中在这里的三个区域研究中心是一个试验,它们将来能否继续运作下去成为大学中的正式机构仍是未定之数。一些在传统学科中受过完整的专业训练的哈佛专家,对松散的区域研究侧目以视,他们随时准备在这些新中心一出现问题时就赶紧将它们关闭。那时的人们觉得“中心”(center)这个词表明这些机构只是暂时性的、试验性的;而研究所(institute)则正好相反,它标志着这个机构是遵循更为传统的科班路线设立的,其地位已经奠定并且广为认可。把三个区域研究中心放在各色学生和老师混杂在一起的敦斯特街16号,可能是因为学校不知道把它们安置到哪里才好。当然,这也反映了无论在现在还是当年,哈佛一贯努力为其所有的项目提供办公场所,尤其是那些超出传统院系结构的新项目。①

①关于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的早期情况,参见1954年4月14日《哈佛红》上《兰格将担任中东研究中心主任》(Langer to Head Center for Middle Eastem Studies)一文。该中心成立五十周年专辑是巴白(Don Babai)编写的《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反思过去,展望未来》(Center for Middle Easter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Reflections on the Past,Visions for the Future,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2004)。1918年12月13日的《哈佛红》上《大学购得宿舍》(Dormitories Bought by University)一文记述了哈佛大学购买敦斯特街16号的情况。据报道,价格是13.87万美元。1919年2月25日的《哈佛红》上《学校购得麻州大道南面房地产》(University Acquires Property South of Massachusetts Ave)一文记述了学校购买这一地区其他房产的情况。1941年9月25日《哈佛红》上《达德利楼全面整修:为通勤生服务》(Dudley Hall is Completely Refurnished for Commuters)一文报道了该楼命名为达德利楼并被指定为通勤生服务的情况。关于区域研究中心被视为试验性单位的观点,请见菲尔德《创世亲历》第11页(第9页注解①中曾引用该书);并见《中东研究中心》书稿(本条注解前引)第6页,该页中的一条注释把敦斯特街16号誉为金海岸。

从东亚中心成立开始,布里格斯(Virginia Briggs)就是费正清勤恳的秘书兼行政助理。中心成立之初,他们两人共同管理中心的所有项目。基尼①(Ginny)认识所有具有中心特聘研究员身份的教授和所有来到这里的研究生。费正清筹划研究课题;基尼负责支票的按时发出、中心活动日程落实、来往重要信函的及时处理等等。当有不好的消息要告知学生时——可能是没有获得奖学金的消息,或是不鼓励该生继续待在哈佛等——费正清不愿意自己告知学生,他就会让布里格斯代为转达。后来,当中心的工作人员日渐增多,甚至还有编辑人员在此办公,布里格斯安排大家聚在一起喝咖啡以培养亲切友好、合作共事的精神。她有时会把她的宠物小狗约克什放在她桌上的发件箱里。她能力强而富有效率,从1956年至1973年退休,一直与费正清共事。继布里格斯之后担任行政主管的是德图拉(Nancy Deptula),她为中心日常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54年起,她作为哈佛员工工作了四十一年,直至1995年退休。她见证了哈佛的亚洲研究项目从初创到跻身全国一流的成长过程。她管理各区域中心的预算和行政事务,善于和大学楼(University Hall,哈佛文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中心)打交道。开始,她还去上汉语口语课,表示效力于中心的决心。她退休的时候已经做到了赖世和研究所的执行主任。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