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 作者:(美)保罗·海恩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毛病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训练有限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引擎。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成就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高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则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完全不是。如果当别人说到“高峰期的交通”时,你头脑里联想到的只是“堵车”,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都感觉不到了。高峰期的交通的首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加入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并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但是,它毕竟还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加入进来,就像一个什锦盒。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一门心思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想法的细节。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行驶中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避免出车祸。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规则,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在不超速前提下尽量快速通行——不过也就这么些了。上面描述的所有这些安排都是对交通混乱的应对,否则路上的汽车可能就会变成一堆废铜烂铁——虽然有时确实会这样,但那是极少数的例外。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突然并线;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越过彼此的车道,千钧一发间免于刺耳的相撞;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便又慢下来。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市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熟悉交通,但几乎没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种协作型的努力,但其实我们对这类社会协作过程的依赖,远远超过对通常所认为经济商品(economic goods)的依赖。如果没有促进合作的制度,我们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种种好处。托马斯?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因为霍布斯相信人们都太关注于自保和个人满足,因而只有强力(或源于强力的威胁)能使人们避免不断地互相攻击,所以他的著作仅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基本形式——远离暴力和抢劫。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设:人们只要能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侵犯他人财产,然后那些能派生出工业、农业、知识和艺术的积极协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但会是这样吗?又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