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登台亮相(9)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当时钓鱼台还住着文革小组顾问康生,在15号楼。副组长张春桥和组员姚文元在16号楼。造反起家、后来居上的王洪文,也住进了钓鱼台。

江青基本在10号楼和17号楼活动,在10号楼办公、休息,17号楼是活动娱乐场所。这一静一动,组成了江青的“文革”岁月,也勾画了这一特殊时代的“旗手”容貌。人们提起江青,不寒而栗的印象就集中在这个时代里。

文革小组成立后,她更是形影不离、深深依恋着钓鱼台。一方面为了方便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躲开中南海那些戎马生涯、耿骨倔强的“帅”字老将们。尽管“文革”的疾风将他们吹入了不能乱说乱动的冷宫里,可是骨子里那股对江青不买账和轻蔑的情绪,无论江青到什么地方都能感受到它的辐射力。

毛泽东远在杭州,却密切关注着北京的动向。5月31日,陈伯达带领着临时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授意、改定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配发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

《人民日报》把“文革”之火点燃起来,北京城上下一片混乱。刘少奇和邓小平在6月1日直飞杭州,请毛泽东尽快回京主持工作。毛泽东摇头,他“委托刘少奇、邓小平相机处理运动问题”。刘少奇、邓小平无奈,随即又飞回北京。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见越南主席胡志明,用这样一番话透露了正在中国发动的政治风暴:“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修正主义,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都是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北京市是个独立王国,谁也不能过问。……这次是大大小小可能要整倒几百人、几千人,特别是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文艺界、大学、中学、小学。”

没有任何美感的“忠”字舞很快就失去了魅力,人们开始讨厌这种滑稽的闹剧形式。这时,“样板戏”闯进了人们寂寞空虚的视线里

江青一面搞天翻地覆的政治运动,一面念念不忘她的文艺界。她5月份在北京除了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外,还出席全军创作会议,看了68部国产的、与军队有关的影片。她居然说,其中好的只有7部。

江青的一句话,便置几十部电影于死地。电影界也由此一团恐慌和混乱。

一年后,即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之际,首都召开了史无前例的纪念大会,到会的文艺界人士有一万六千多人。会议由江青主持,陈伯达讲话。也就在同一天,样板戏正式登上首都的舞台。有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就是相伴“文革”始终、闻名遐迩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打这之后,江青的名字和这八个戏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对京剧革命的热点讲话和工作行踪不断地出现在报刊上。

1967年6月16日晚,毛泽东同周恩来、林彪、陈伯达、江青等再一次观看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并在演出后接见了全体演员,这无疑就是对文艺舞台京剧改革所表示的一种姿态。

1968年9月5日,随着我国最远的两个自治区——新疆和西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文革”最混乱的武斗局面暂时打了个休止符。

1968年底,只能说社会开始从狂热和混乱的巅峰走向相对平缓的崎岖道路。造反派的“高烧”热度也稍稍降了些温。进入1969年,“文革”剑拔弩张、充满枪炮声和谩骂声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原来浓烈的武斗空气随着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慢慢趋于缓和。后来党组织恢复,形势更加好转。

无辜的百姓们总算可以喘一口气。可是当他们按部就班过日子时,突然发现,他们平时那种赖以寄托精神、滋补生活的文化环境不见了。每天带文娱色彩的政治活动除了语录歌就是“忠”字舞。每当集会或是游行,甚至坐车的旅途,随时都会来一段语录歌集体合唱和一场手执红宝书的“忠”字舞。孩子们身段软,天性喜动,觉得又好玩又开心,最喜欢蹦跳。可是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们就惨了,记不住动作,手脚硬邦得像木偶,一跳就引得四周人哄堂大笑,好端端充满造反激情的歌曲,被跳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可谁也不敢说三道四,尽管跳得极不美观,却仍是十二分地虔诚。因为这不完全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完完全全的政治运动!

如果正在行进的列车上,每逢这个献“忠心”的时刻,那就更是妙不可言啦!车厢喇叭一响,旅客们不等红卫兵“列车员”督促,会自动地起身跳“忠”字舞,来自各地的人各有各的跳法,各有各的旋律,加上车厢小,颠簸,歌曲一响,人们哪里是在跳舞,活像在打群架!没有任何美感的“忠”字舞,很快就失去了魅力,大家开始讨厌这种滑稽的闹剧形式。这时,八个“样板戏”闯进了人们寂寞空虚的视线里,尽管是革命现代戏,但毕竟是京腔京味带有民族色彩的传统艺术,也是国家艺术的精粹。

空落多时的剧院,猛然爆满。北京城里的老戏迷们,原来是很挑剔的,没有名家名角压轴,还不大高兴去捧场呢!这时,他们也顾不得名家不名家,也不管有没有青衣、花旦、老生、武生的,这年头,能听到京剧京腔就非常不容易了。

1968年下半年,江青的重心开始往电影艺术上转移。江青好像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是怎样摧残践踏艺术界的,她指示上海有关部门负责拍摄上海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可是上海的文艺单位已经全面瘫痪,根本无法组织正常拍摄,勉强凑起来的班子,全是造反起家的角色,既不懂电影又不懂京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吓得专业人员一个也不敢沾边。即使有人懂专业,也吃不透江青拍“样板戏”电影的意图。结果在上海整整折腾了一年,“样板戏”还是不能改编成电影本子,更别说拍成电影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