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美国课堂成为“焦点”(1)

“空降”美国中学:90后女生的留美奋斗记 作者:郝煜


Aug.25th, 2009

这几天天气转凉了,每天20多度,不冷不热,时不时地吹来一阵小凉风,感觉很惬意。来美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但交到了好几位美国朋友,与老师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我的口语水平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所有的事情正一天天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在美国的生活与学习也越来越顺畅。

今天上了一节新课,是forum(讨论课)。首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视频,是有关教育和孩子想象力的。看完后老师并不急于为我们讲解,而是列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集体讨论。对于这个主题,我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的,因为中西方教育对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这方面就存在着天壤之别。记得几天前,小妹妹用双臂抱着一张纸跑到我面前,兴奋地对我说:“Claire,你看,这是我画的小鸟,漂亮吧!老师都称赞我,说我有做画家的潜质!”我低头向纸上看去,差一点没笑喷出来,那怎么可能称之为鸟?说它是一只母鸡都不为过!肥硕的身子支在两条牙签细般的腿上,两边的翅膀好像肌肉萎缩般纠结地团在身上。我不禁好笑地问她:“你这鸟能飞?”小妹妹高声强调:“当然能,只不过它现在在走路而已。”我更加觉得好笑:“鸟还会走路的?那它长翅膀干吗?”小妹妹有些急了:“人都能走路鸟为什么不能?你看门外那些鸟,哪个不是走路的?”被她这么一问我不禁愣了,别说,每次出门时看到院门前的肥麻雀、胖鸽子还真是蹦蹦跳跳,走来走去的。记得上小学时,我们也学过画鸟的,那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然后教我们:鸟头要画小,鸟身要画窄画长,翅膀要画大,这样才像小鸟,这样的小鸟才能飞。所以从小到大,一说起小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飞”,哪里想过小鸟还是会“走”的。

我把这一差异在讨论课上说了出来,老师和同学们无不瞪大了眼,直叹惊奇。有些同学认为中国的小孩很可怜,因为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创造小鸟。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中国的学校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因为他们肯定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素描画家。

在两大阵营激烈的讨论声中,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老师和同学们好像还讨论得意犹未尽,并纷纷对我提出这样有意思的论题表示感谢,老师更是把“论中国与美国绘画教学的差异”留做作业,以便大家继续发挥。没想到我只是随口提出的问题就得到了这么多人的重视与回应,我如众星捧月般立在教室中,那感觉真是棒极了!

美国学校里的很多课程都是这样设置的,上课时学生们先看视频或先阅读文章,然后毫无忌讳地进行讨论。老师们很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这样比较省力,因为老师要么就是翘着二郎腿,要么就是趴在桌子上,要么就直接坐到我们中间,或听或参与我们的讨论。想想国内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课,日积月累,不是嗓子干哑,就是扁桃体发炎的,与美国老师相比,中国老师还真是辛苦;另一方面这样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