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货币无侥幸 (1)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的系列评论 作者:周其仁


货币无侥幸

新年一件大事,是物价指数又爬到一个较高的位置。这距离上一波物价高企,只不过两年时间。从图上看,物价变动呈现出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2007年消费者物价指数4.8%,2008年5.9%,2009年-0.7%,2010年当在3-4%。2011年会怎么样?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目标是把CPI控制在4%,不少行家认为真做到了是不小的成绩。

这还只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家应该同意,物价总水平不能只用CPI就可以度量。要是把“要素和资产价格”都放进来——还要考虑种种价格管制的效果——那就不难看出,这些年来中国的物价总水平其实是在爬一个长坡,甚至连2008年那场“史上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至多不过把中国的这个变化趋势打了一个折扣而已。

事情总有个原因吧?个人之见,直接成因是货币。直截了当地讲,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物价总水平终究不可避免地要爬高。这是基于常识和经验就可以理解的逻辑,不需要扯上太复杂的理论。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任何通货膨胀都只不过货币现象”)虽然被看作货币主义的箴言,但正如本专栏多次提到的那样,中文语境里“通货膨胀”的本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因此,不需要等到形形色色的物价此起彼落地爬升之后,再急急慌慌跑出来“反通胀”。管不住货币,物价之火上房是早晚的事。这方面没有侥幸的机会。

不妨结合个人的感受把这一波的经验再回放一下。话说2008年入秋时节,我到温州调查行业和企业,也见到上世纪80年代就结识的好几位老朋友。那次访问有两大收获。一是明白了温州民营企业由艰苦开辟国内市场转为大规模外向的逻辑。另一收获,就是对那年国庆长假前后惊心动魄的“价格跳水”,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美国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的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说来就来了。

从温州出来,途径上海参加《中国企业家》召集的一场小型讨论,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不过大家不免议论经济走势。会前看了一些言论,对危机影响的估计似乎越来越严重。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说来年(2009年)中国经济别说保八,就算是保零也够呛。自己刚刚看了温州的市场跳水,当然知道发达经济的危机对多年依赖出口的中国打击巨大。不过衡量再三,我还是把“中国经济衰退的几率等于零”这句话说出去了。根据何在?当时讲得多的,是30年中国的经验证明了的一个道理:危机逼出改革、改革推动增长。比较语焉不详的,则是到本栏目才细细写下的理由,这就是多年从人民币汇率机制里被动放出的天量货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