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差钱”有什么不妥吗?(1)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的系列评论 作者:周其仁


“不差钱”有什么不妥吗?

很佩服艺术家的直觉。多少年前姜昆在春晚说北京的广场过于空广,不如改为大市场以免出问题。事后证明他的预见力超凡。去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活脱脱点出了流动性泛滥下的时代特征。还真是的,晒晒公私账本,观察各种开销记录,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不差钱”随处可见。

当然是中国经济搞起来的结果。2000-2009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9.8万亿增加到34.3万亿,绝对数增加了24.5万亿人民币。从支出角度看,同期中国的投资从3.5万亿到16.4万亿,增加了12.9万亿;消费从5.4万亿到16.6万亿,增加11.09万亿。好家伙,不过九年功夫,中国的年度投资加消费就增加了23.6万亿,当然“不差钱”。在社会总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开支增加了6.98万亿,政府消费增加了3.26万亿,人数最多的农村居民最不济,但也增加消费开支8270亿。这些总量和结构的数据,可议之处不少,但打下了中国经济“不差钱”的基础,却是千真万确的。

问题是,“不差钱”的增加程度,远比国民经济增长来得快。2000年年末我国的广义货币存量13.46万亿,到2009年年末已达60.62万亿,增加了47.16万亿。这是说,九年之间,我国现金和银行存款(M2)的增加额,比GDP的增加额(24.5万亿)和投资与消费开支的增加额(23.6万亿),分别高出了23-24万亿!

这里话分两岔说。一是上述货币大大快于经济增长的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如何理解这个现象的含义?关于第一点,本系列发表了的评论已提出作者的阐释。中心论点是,人民币不是天上来的黄河水,总是在制度约束下人的行为结果。具体讲,近年中国的货币运动包含两个圈圈,其一是出口导向驱动的经济高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累积起数目惊人的“净出口”(2000-2009年中国的净出口累积达10.4万亿人民币)。这部分“国民生产”在中国境内完成,商品和劳务净输出到境外,但相应发生的工资、税收、利润和其他服务费用却作为人民币购买力留在了境内,成为追逐国内“不足额”商品与服务的货币力量。与此相匹配,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大手购汇,在形成过量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向商业银行被动注入流动性。其二,过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条条块块政府主导的投资,更偏好银行信贷杠杆,在“供地融资”机制下,加速商业银行的货币再造。讲到底,货币供给远超过经济增长,其实就是国民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过度依赖投资在货币上的表现。

本文要讨论的是第二点,就是怎样看待远超过经济增长的货币增长?最近看到一些评论,主要观点是“不差钱”何惧之有?无非就是通胀,而中国的通胀并不十分严重,或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即便有5-6%的通胀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能同意这些观点,讲讲自己的理由以求批评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