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护山人

千曲川风情 作者:(日)岛崎藤村


护山人的小屋所在的地方叫尾石,就在黑斑山脚下。

马厩上贴着三峰神社防盗的木牌,我站在晾晒着割下的胡枝子的堂屋前边,看着日光照耀的土墙的颜色,这时我感到自己远离人间了。

目光敏锐的红毛犬飞奔出来,不住对着我们狂吠。看来这是护山人喂养的狗,它倒是能看家护院。

当主人走出来迎接我们的时候,红毛狗也变得温驯了,肯让人抚摸它的脑袋了。主人蓄着胡子,担当守护山林的任务。夫人正用布带兜起袖管干活儿,她把山里生长的南瓜一个个切开来。

四个孩子也来到院子里了。最大的十四五岁,是个头发黝黑的小姑娘,她扎着窄腰带,穿着草鞋。年小的孩子望着我们,带着一副羞涩的表情。旁边有一只长着鲜红冠子的白公鸡,正同三只灰母鸡玩耍,不久,这群鸡就跑进后面的森林去了。

小屋分成两部分,一半铺着榻榻米,虽说是客厅,但实际上说这是一般的寝室也许更恰当。全家人吃饭、饮茶、迎客都在地炉旁边。这里的地板铺着草席,农具和餐具都一应摆在这里。煤烟熏黑的墙壁上没有一点装饰,只挂着一张印有彩色石版画和木版画花纹的日历。就连这等粗糙的版画也能叫住在山里的人赏心悦目,怪不得年末大拍卖时,附近到城里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上这么一张版画。

我们穿着草鞋在地炉边歇脚儿。夫人端出咸蒜头和茶水招待我们。在小屋内喝上一杯茶润润我们干渴的喉咙,实在太好了。主人说,冬天地炉里从未断火。来到这里,气候大不一样了。

同行的学生到小屋后头转了转。主人告诉他许多事情,例如,这里种植柿子不上涩,结的梅子味道苦,只有桃子能适应这里的土质。

不久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

我们把在小屋内择干净的蘑菇,拿到院内栗子树下烧好。主人拿来三张草席铺在树荫里。于是,午饭开始了。夫人又端来鸡、茄子露和煮南瓜招待我们吃喝。每样菜都装了满满一锅,我们每人盛了一碗。学生取出饭团和面包。体操教师也没有忘记拿出自己准备的好酒来。

山里曾引种过苹果,因为地梨虫总爬来吮吸花蜜,就结不出果实来。这是吃饭时夫人告诉我们的。红毛犬围着我们打着转儿,学生把鸡骨头扔给它享用。

饭后,我们在主人陪同下到黑色的田野里看了看。据主人说,松林的对面有一万二千平方米的桑园,农地的面积则是桑园的三倍,有三万六千多平方米。到了他自己这辈儿,家里人手少了,照顾不过来,有的田地只好任其荒芜。

我们的来访似乎使主人感到特别高兴。主人天南海北地聊着,看他的兴致似乎和那满脸胡须有些不大相称。荞麦收了十包,试种的银杏、杉树和竹子大半枯萎了。播种了十三包栗子,遭了十四次山火,剩下的好容易长到三四丈了,结的果子很多。但这树被火烧得没剩几棵了。

又看了落叶苗圃。树苗像草一般柔细,在日光照射下闪着美丽的光辉。周围有许多地梨。黄熟的果实虽然埋藏在草丛中,但立刻就映入我们的眼里。当然,对于我们来说,那果实并不稀罕。

主人还谈起山火的可怖,谈起有的人被山火追逐着烧死了。他还告诉我们,离这里八里远的地方,有一座烧炭小屋,现在正采用栎树烧炭。

尾石,这个护山人居住的地方,或许是叫做高峰地区的一部分吧。从尾石到菱野温泉仅仅一千多米远,每天有许多浴客打这里经过。一听说菱野,我就想起从前到家里来看护孩子的姑娘。那位乡间姑娘的家就住在菱野。

体操教师对这一带谙熟,他领我们看了一些有趣的地方。这样的深山,是我们很少到过的。只有一次,我和历史教员一起到过比这里更高的地方,在那里的小屋住过一宿。

那地方刚刚开垦出来,树林也没有这里幽深。

告别尾石之前,我们再次巡视一遍护山人小屋周围的景象。站在白桦交混的树林里,可以望见通向小屋的羊肠小路、高丘上的树木以及小屋的屋顶。

白桦的树干不管在哪座树林里都很显眼。在那紧紧包裹着山樱的树叶丛中,已经混杂着美丽的黄叶了。

《千曲川风情》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