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彩书摘(4)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作者:(日)夏目房之介


临摹漫画后的心得

上一章,我主要从表情描绘这一点谈了线条的重要性。我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只要是画过漫画的人,下意识中都会明白。迄今为止的漫画评论,因为不能够把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很好地诉诸文字,所以在大多数漫画家或画过漫画的人看来,总觉得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点儿上”。

我之所以这样拘泥于线条,是有原因的。现有的漫画评论,对于我在画漫画的过程中意识到的线条的重要性没有任何评述,对此我心有不满。不过,谈论线条光是嘴上说说容易,要把它落在笔头却是难上加难。我自己是通过临摹漫画、把描摹线条时获得的印象写成文字,来设法克服这个困难的。

实际上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别。比如,以前的人学画就是从临摹师父的画开始的,书法也是如此。有一种方法叫做“临帖”,就是指临摹前人的名帖。通过这个方法就能抓住重点,逐渐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我想大家在教室里听课感到无聊时,也会经常临摹漫画玩吧。正是在这样的消遣中有着谈论漫画线条的契机。

如果认真用笔去临摹,就会直观地理解这个漫画家画这条线时感觉到的是什么,线条画到哪个地方时会很需要功夫。这个方法确实有过于感性的缺点,但是我认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并不奇怪。

我也是在小时候临摹漫画的过程中掌握了漫画的文法似的东西以及各种各样的约定。我画漫画并没有专门向谁学过。现在,我从事漫画批评的工作,可以说是在追溯并解析自己临摹时记住的那些漫画表现结构。

小时候临摹过的漫画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手塚治虫。就拿阿童木的手来说,我上小学时阿童木的手是圆乎乎的,有着如松软面包一样的质感。临摹时不留心画,就画不出那种感觉[图3-2]。画的时候要将笔尖向内侧卷入似地一点点变换角度,用上恰到好处的力气,最后轻快地收笔。于是,柔软的、仿佛引力作用一般有向心感的紧凑线条就画成了。正是这种笔的向心力,塑造出了阿童木圆乎乎可爱善良的形象。

1963年拍成动画片后重画的阿童木,和[图3-2]相比,其线条大不相同[图3-1]。画笔弯曲的角度不是弧形,而成了锐角,临摹起来更容易,可以毫不费劲流畅地进行描绘。然而,[图3-2]的阿童木那种圆乎乎有向心感的魅力就丧失了,怎么都是更加平面的感觉。不过,从小就亲近动画以前的阿童木的我,与亲近动画以后的手塚漫画的一代人之间,感觉也许是不一样的。后者可能会觉得以前的阿童木线条凝重,难以亲近,而平面化的更轻盈更好。对于这样的问题,双方不是一味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而是在讨论中探询这对于漫画整体有怎样的意义,我认为这才是从根本上评论漫画。

受到迪斯尼和宝塚歌剧影响的手塚漫画

在理解以上要点的基础上,我们接着上一章再来思考一下漫画的表情。众所周知,手塚深受迪斯尼影响。手塚的线条曾经带着迪斯尼式圆乎乎的可爱劲儿。但我在第一章中也提到了,手塚有一种对深刻悲剧的追求以及关于生死的青春期问题意识,他用这些构建了自己的故事。

例如,赤本《大都会》(メトロポリス,1949年)里有一个场景,不知道自己是机器人的米奇把坏人当成自己的父亲[图3-3]。米奇以为找到了父亲,流下喜悦的泪水,想法被否认以后感到很困惑,当被告知自己是“人造人”后颇受刺激,茫然若失,最后以一副愤怒的表情盯着对方。这里米奇被赋予了相当丰富的情感变化。

这里的表情除了第二章中谈过的眉毛、眼睛、嘴的描绘外,还大量动用了诸如汗珠、表示突然察觉到什么时的短线(意识线)、星星、破裂状的话框、话框里像光一样的东西等多种符号来表现。与此同时,演对手戏的坏人这时采取了近乎残酷的冷淡态度,使米奇的表情更为凸显。

这些表情变化的描绘,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迪斯尼式绘画夸张的情感表现方式。此外,再看米奇手的动作、夸张的肢体语言,也可以感觉到手塚自幼喜爱的宝塚歌剧的舞台动作对他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