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乖孩子、好孩子是大人们的精神鸦片

直来直去 作者:葛红兵


我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我对少儿有了解,我知道中小学课堂是怎么回事。我现在大学里教书,接触很多大学生,在我看来,他们是不健全的,尤其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根子在哪里呢?在中学、在小学的课堂上。

我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呢?我想看看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和中小学里的朋友说几句知心话。有的人说,你这么年轻,已经做了教授了,还写什么小说呢?我是为人工作,不是为职位工作,幻想是个载体,通过这个幻想,我可以和你们这样的少年人交流,它可以让我跨越年龄。我要告诉少年朋友,想象力很重要,比“对和错”还要重要,我要告诉少年朋友,科学意识很重要,不要单单只有“技术”意识,把科学当成工具,那只是“技术意识”。我是搞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许多人把我看成是一个学者,但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作家,四年前,我在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两个长篇《太空使命》、《地下王国》,销了7万册,去年我出了长篇小说《我的N种生活》, 今年我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出了《未来战士三部曲》,我的目的就是这个。

……

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在家里家长这样要求,在学校里老师这样要求。我们的课堂上,老师是神,是真理的化身,对错的标准。上课的时候手臂别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犯错――回答错了要受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质疑、探索精神的学生呢?这样的课堂只能培养老师的虚荣和自信,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前些天我和上海雅思口语考试一个主考官聊天,我问她中国应试者和外国的应试者有什么不同?她说中国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好像没有个人喜好和观点,也不善于反问,只是应答,不善于交流,像是有恐惧感似的,不自信。她也在中国大学教书,她说她最不能适应的是中国大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

我说,中国学生从小就要求在课堂上不要随便说话,即使是得到老师同意的发言,也要小心,因为说错了要批评,他们只能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探索知识和真理。这是中国的问题,有中国传统在里面作祟。先秦的时候中国的孔子怎么教学生呢?《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老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不是平等地在探索真理,师生是有等级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

这和西方传统不同,西方的acdemy,传统是柏拉图的,他在acdemy那个地方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院,师生不是“你教我学”的关系,而是共同讨论,探求真理的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由此,我们会看到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讨论的智者。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