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2)

老祖宗传下来的育儿智慧 作者:懿湘


母爱是天下最无私最纯洁的,我们不能说吕后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如果不爱,就不会那么费尽心思地要保儿子的太子之位。但是,任何一种爱,如果爱的方式不对,将比恨来得更可怕。吕后根本没有了解过自己的儿子内心深处渴望什么,想要什么,她以为为儿子的江山排除异己、扫清外围是对儿子日后要走的路的一种保护,殊不知她的这种保护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以及沉重的自我挫败感和负罪感。

汉代这么多的皇子,专门挑出刘盈来做个案,就是想给现在的母亲提个醒,请以正确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某些比较强势的妈妈或者单亲妈妈,她们对孩子的爱来得更强烈,来得更浓,往往孩子读的学校要干预,选的专业要干预,用的东西要干预,交的女朋友更加要干预,这样要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比如刘盈就偏“软”了点,要么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

母亲正确的爱是孩子一生教育的起点,请天下的母亲以正确的方式给孩子正确的爱。

第三节

汉代璀璨的师生关系群像 

一、 梁怀王的老师贾谊

可惜了这满腹才华

贾谊,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事实上也算得上是教育家,只是相比之下,他的教育家之名被他的政论、文学才华给遮盖了罢了。

贾谊十八岁就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十八岁的时候,就以高深的学问被汉文帝聘请为博士(古时的博士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博士,而是供皇帝提纲咨询的一种官职,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智囊团。)。皇帝每次向智囊团咨询问题,其他老先生们不能对答,贾谊却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后来为应对朝中复杂的政治局势,从京官外调成了地方官,去长沙担任梁怀王的老师。

也许你会认为文帝把贾谊这么个人才派去做了地方上的老师,实在是屈才,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文帝很是喜欢这个小儿子,派贾谊去教自己心疼的小儿子,未尝不是寄托一种信任与厚望。史书里写得清楚明白,《汉书·文三王传》记载:

“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

这么喜爱的一个儿子,当然不能随随便便请个老师就打发了。贾谊的才学为天下所公认,日后为大汉王朝培养出一位出色的政治明星,这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事。

说老实话,刘家实在是出身卑微,开国皇帝刘邦的那点文化水平,简直不提也罢,到汉文帝时,也不过是坐了二十来年的江山,找贾谊这样的拥有出色家世和名士背景的人来辅导皇帝,其用意还是很深远的。

还有一条,从西汉皇室选择接班人的习惯看,也并非完全遵循嫡长子原则。从刘邦开始,就在试图打破这一原则,他一直都在想办法把长子刘盈废掉,立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文帝日后未尝就没有可能立自己喜欢的小儿子梁怀王为太子。

史书载:“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一个“拜”字,可见文帝对给小儿子挑老师的重视。贾谊教的不是一般人,很有可能是未来的政治接班人。

史料上没有特别明晰地记载这师生俩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但是以贾谊的才华,能够推断出,贾谊与梁怀王情投意合,师生关系融洽。只是梁怀王命薄,骑马的时候,不慎坠马而亡。贾谊觉得自己有负文帝的重托,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因而产生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也忧伤而去了,年仅三十三岁,可惜了这满腹才华。从贾谊传世的作品来看,倘若梁怀王不死,贾谊倾囊而授,历史可能就需要改写。

可见,爱子则慎择其师,自古而然。现在的家长们并非能请得到贾谊这样的老师,但是贾谊的相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做家长的可以好好琢磨琢磨。

跟贾谊学教育之道

正是在担任梁怀王的老师期间,可能是教学相长吧,贾谊也形成了自己相应的教育理念。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且总结了历史上的相关案例,专门论述了对皇太子的教育的看法,作为《陈政事疏》中的单独一章,进献给了汉文帝。

他先从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教育说起。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贾谊在一开篇就提出,人与人之间在刚出生的时候差别并不大,那为什么有道之君传位千千代,而无道之君一下子就死翘翘了呢?贾谊接着论道: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