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2)

老祖宗传下来的育儿智慧 作者:懿湘


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亲自讲经说法。受父亲的影响,昭明太子也信奉佛教,全面阅读了各种经书。并在宫内另设慧义殿,作为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召请名僧,亲自修订《二谛》、《法身义》。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四月,甘露降落在慧义殿,人们都以为是最崇高的品德感动了上天。当时社会风气有些讲求奢侈,太子想自己做出表率,扭转这种风气,他衣着朴素,车马简陋,穿的是洗水粗布衣,一餐不同时吃两个荤菜。

萧统还花费了大半辈子的心血编纂《文选》,希冀借此举对秦以来诗文典籍进行一次大的清盘,把富有文学性、文采横溢、构思精美的作品选入其中。在卷帙浩繁的著作海洋中沙里淘金,对各种典籍加以剪裁,最终成书三十卷,分为赋、诗、表、名、赞、论、碑文、墓志、行状、祭文等三十九类。《文选》选录标准严格,庸俗低级的作品拒不收录。《文选》的编纂,反过来证明他阅读量之大,面之广。《文选》书成,一时“洛阳纸贵”,直到唐代,进士入试必熟读《文选》,对《文选》的研究和注释也成了专门学问,称为“选学”。一位皇太子在学术上有如此大的贡献,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在现在的江苏常熟虞山南麓,还有昭明太子读书台的遗址。今已辟为书台公园,占地六亩,格局迂回多变,参差错落有致。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皇子的敬仰之情。

更为难得的是,昭明太子是一个至情至孝的人。

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夕侍奉,不解衣带。等到母亲去世,太子步行随丧回宫,灵柩停放期间,滴水不饮,粒米不沾,每天哭泣,以致悲伤过度而不省人事。武帝命起草诏令的官员顾协向太子传达自己的指示,“有丧事而悲哀,但不得毁灭性情,这是先前圣人的规定,不能承受丧事的悲哀同不孝是一样的性质。有我健在,怎么可以这样自我毁灭,应该强迫自己吃些粥饭”。太子遵从武帝指令,吃了几口粥,从这时到安葬他母亲,太子每天只吃麦粥一升。武帝又命传达自己的话,“听说你吃得太少,很快就瘦弱不堪。我从来没有连续四小时生病,处理政务时想到你这个样子,胸中也郁闷生病。所以应该尽量吃些稠粥,别让我为你担心”。侍奉太子的人虽然多次奉武帝命强行要太子多吃点儿,但到丧事完毕,太子总共也只吃了二十碗粥,不尝蔬菜水果。本来太子身体一向健壮,到后来缩减了大半。每次入朝,朝廷上下见了,没有不落泪的。

后来,萧统在江阴顾山读书编书,与桃花庵的一位尼姑儒贞相遇,交往中双双生情,彼此倾心相爱。昭明太子勤奋用功,日夜苦读,又十分节俭,难免遭受身寒腹饥之苦,身子骨日渐消瘦,聪明贤淑的儒贞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遂急中生智,运用佛家医学知识,结合太子平时口味爱好,精心烹制一款别具一格的汤,取名“御寒汤”,捧献太子。太子食后顿觉身暖气爽,格外受用,心中十分感激。于是儒贞嘱仆人天天给太子熬“御寒汤”做夜餐,经常服食,果然效果不凡,太子身体康复如初,学业更有长进了。儒贞所创的“御寒汤”中,芝麻为滋养强壮品,有润肠补肝益肾和血之功;蜂蜜,可补中益气、安五脏、解百毒,是上等营养剂;大蒜,具有抗菌消炎、健胃驱寒之功。“御寒汤”一直流传至今。

梁军在北方作战,京都米价上涨,太子便命令减少衣服和饮食。每次遇到雨久下不停、雪长积不化,便派手下心腹到各处里弄小巷察访,看到贫困人家和流亡的人,便偷偷拿出米来救济他们。又拿出给自己做衣服的绢帛,每年多做三千件袄子和套裤,冬月便拿出来发给无衣挨冻的人,还不让人知道是谁给他们的。如果有人死了没有能力收殓安葬,就为死者准备一副棺材。每次听说远近的老百姓因赋役过重而受苦,马上便收住笑容,改变脸色。

后来,昭明太子有一次乘船时不小心,掉进水里,虽然被救起来,但大腿受伤。太子怕武帝担心,告诉手下千万不要让武帝知道他躺在床上生病。武帝传旨想看他,太子便亲手上书,表示病情不重,不让武帝来。病情加重,手下人要禀告武帝,太子仍不准,说:“说什么也不能让父皇知道我病成这样。”说罢泪流满面。四月,太子病情突然严重,手下人快马飞奔,报告武帝,武帝赶来时太子已死,这年昭明太子三十一岁。武帝托尸痛哭,命用天子丧礼规格来安葬他,谥号“昭明”。

朝廷内外、梁朝上下听到昭明太子死去的消息,都十分惊奇、惋惜。京城男男女女纷纷跑到宫门,一时间来往宫城的路上,挤满了人,个个痛哭流涕。京都四面八方乃至边疆百姓,听到昭明太子死去的消息都悲痛欲绝。

小贴士

昭明太子的诸多品质都是后世学习的榜样,其中有几点,“衣着朴素,车马简陋,穿的是洗水粗布衣,一餐不同时吃两个荤菜”,身为太子能够俭朴到如此,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们现代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养成俭朴的良好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给孩子讲清楚俭朴的重要性,使其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增强其俭朴意识。并且要把俭朴作为一种家规,传给孩子,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俭朴的习惯。若是运动鞋非阿迪达斯不穿,手机非iPhone不用,别以为这是让孩子得到了什么,事实上,孩子失去了很多很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