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扭曲(2)

大抉择:2012,我们将何去何从 作者:(美)迈克·巴拉


即使一些不落俗套的学者,比如大卫·威尔科克(David Wilcock),也仍然把“流体以太”看做三维空间的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层面,就像爱因斯坦理论中时空的曲面一样。事实并非如此。以太和所有的相互作用都出现在更高的维度。但是,正如我们此前了解到的,我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测量这些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验(尽管这些通常都被科学界和媒体忽视了),我们已经最终可以找到衡量这些影响的机制,并能加以预测甚至投入实际使用。这就是所谓的扭力。

可度量的张量扭力场概念最早是1913年由伊莱·卡坦(Eli Cartan)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卡坦进一步研究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因为它无法解释一种称为自旋轨道耦合的现象。简单说来,原子包含一个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而质子和中子这些粒子都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围绕旋转。物体旋转(正如我们所知,所有物体都旋转)的同时还在运动时(即朝着特定的方向移动),电子就会有可变的能量输出。这在广义相对论中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卡坦必须找到某种办法来修正方程式,从而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在超维模式中,这种现象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解释,因为是旋转本身在产生能量,而随着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能量自然会有所变化。不管怎样,卡坦的解决办法就是提出,爱因斯坦的时空不仅是曲线型,而且是扭曲的。(还记得吗?)他称这种运动为扭曲,并把这种场称为“可度量的张量扭力场”。但是,请不要被描述误导。扭曲并不是一个场,以太才是场,存在于更高的维度。扭曲只是一种机制,表示证明以太存在的能量得到了控制。但是按照主流思考方式,各种事物都应该存在于一个三维的“场”中,所以卡坦就提出了可度量的张量扭力场概念。

从理论上讲,扭曲是一种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那些高维能量才可以在空间传播。由于扭曲明显的变化特征,其遗留下来的标志同样应该非常鲜明,体现在能量和物质同样的扭曲、旋转和滚动运动中。维基百科这样的主流科学圈把扭曲斥为“伪科学”,宣称没有证据证明扭曲作用的真实性,宣扬这种观点的人是“欺诈之徒”。现实情况截然不同。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宇宙遵循扭曲物理学的种种规则。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各种仪器观测到的多种多样的天文现象中,有数不尽的扭曲作用的实例。1998年,太阳与日光层观测站拍摄到了一幅壮观的太阳耀斑影像,就像庞大的星体DNA一样在扭曲旋转。在主流物理学界的书籍中,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扭曲运动,但这却是扭曲概念的基础。

另一个例子是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转动。从高处俯瞰,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从侧面看,太阳的运动似乎是波浪式的起伏运动。但此外很少被人提到的是,在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的过程中,它也以一种明显的扭曲模式围绕着旋转轨道的中心线扭曲旋转。

针对扭曲作为物理学中的统一观这一概念的主要反对意见在于,卡坦最初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扭曲力非常微弱,只会对宇宙整体产生极其细微的影响。按照他的计算,扭力比引力弱30个数量级,而引力已经比电磁能弱40个数量级。因此卡坦在爱因斯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扭力是微乎其微的静态影响(即它不能自由移动或传播),其局限于比原子还要小的空间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研究扭力影响的论文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