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好思想工作(18)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韦正翔


真到了美国,还好,因为毕竟基础还在,所以说交流起来问题不是太大。当时就是在美国人士的家里让我对美国有所了解,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成功人士的夫人有所了解。有些成功人士的夫人是不上班的,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后来我在想,咱们先不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假设说有这种可能吧,你到时候嫁一个成功有钱的人,结果就落了一个做家务的角色,而且我还感觉到有些富人的夫人并不幸福。

后来我发现这些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性,如果你完全依靠另外一个人,心灵就会比较焦虑。其实就等于是找了一份照顾别人的工作,好多的自我意志都没有办法实现。而且我觉得在这种关系当中,根本无法保持真正的爱情,因为两个人不在一个平等的处境中。人只有在比较平等的层次上才能互相给予。离开你,我能过得很好,但我依然想念你,那才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爱恋。

当时,我一下就理解了《简·爱》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特别喜欢男主人公还要选择离开,因为那个男主人公非常有钱,而她只是一个穷家庭教师。她就觉得非常不平等,于是她走掉了。当然这个故事的结局有点太悲惨了,男主人公最后钱也没了,眼睛也瞎了,简·爱才又回到他的身边。小说之所以要搞这么一个结局,就是要说明当两个人相爱的时候,经济上的平等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平等地给予爱。

我也因此能理解英国王妃戴安娜为什么痛苦了。戴安娜这个人,有地位、有金钱、有美貌、又有孩子,还捐了很多钱给穷人,但她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幸福呢?问题在于她捐的钱并不是她挣的,她是拿别人的钱在捐,所以虽然接受捐助的人非常感激她,但她自己是找不到感觉的。她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没有真正能贡献给这个社会的东西,她所拥有这一切,并不能让她产生自信,相反,这种环境会让她感觉非常自卑,所以很难受。

在美国,我遇到的一些成功人士的夫人,在跟她们聊天的时候,发现有的人就有这方面的焦虑。这时我才开始想,我的人生目标不能是仅仅跟金钱、权力之类的外在的东西相关。如果自己有什么才能,还是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要让自己有贡献能力,而不光是有获得能力。仅仅是获得,想要得到的那种尊敬是得不到的。人为什么非要得到人们真正的敬佩呢?因为那种东西能够让你的心灵不再焦虑,是真正能让你感觉很开心很幸福的东西。我们说人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深度的心灵幸福吗?对这个目的来说,一个人的贡献力远比他的获得力要重要得多,这就是我当时在美国的最深刻的体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