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克思之于中国的重要性(10)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韦正翔


在马克思2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21岁的时候开始写博士论文,23岁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主题是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主要研究的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问题。这个时候马克思依然是法国资本主义的支持者,他的论文选题虽然看上去那么古远,实际上他是要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推崇的自由。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马克思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他在柏林大学读书,博士论文没有送到柏林大学去通过,而是拿到了耶拿大学去评审呢?

评价一篇论文好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他的观点是不是被认同;另一个是他的论证是不是严密。马克思的论证能力是非常厉害的,但在柏林大学,他的好多观点是不被认同的,这样就难以通过。所以马克思的博士学位是在耶拿大学拿的。那时,马克思已经成了一个青年黑格尔者。那个时候的马克思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但是在学康德、黑格尔的过程当中,他对哲学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对法学的兴趣,马克思就这样从法学转到哲学上来了。当他父亲知道他有这种倾向的时候,很不高兴。他父亲去世后,他妈妈对他的选择很气愤,觉得他是长子,不去挣钱养家糊口,维持家里的中产阶级地位,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去学了哲学;在西方,要想变穷的话,就去学哲学;学习人文学科的人,主要是些衣食无忧的人。比较贫穷的家庭,主要要解决生计问题,所以通常选的是毕业后能挣比较多的钱的学科。

那么这个时期和马克思后来写书、创立唯物史观相关的事件是什么呢?当时他和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兄弟是好朋友,马克思第一次见恩格斯时对他比较冷淡,与这两个人有关系。当时马克思在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体的博士俱乐部里还是个学生,其中大部分人是老师,但马克思在那里面非常有名,因为他的风格独特,那就是:敏锐和尖刻。马克思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的这种风格和他思想的敏锐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表现。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当时的恩格斯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人。

二  无神论——踏上中国领土的第二只脚

马克思23岁博士毕业,当时本来想去波恩大学当哲学老师。凭马克思的思辨能力做大律师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他就想当哲学老师。结果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求职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够,而是因为他的观点太偏激。

马克思在波恩的时候,读了一部费尔巴哈的著作,叫《宗教的本质》。如果马克思还继续是一个基督教徒的话,即使有辩证法思想他也不会成为中国的精神领袖。为什么呢?因为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太大了,让少数中国人接受基督教还比较容易,但如果要把中国的主流文化变成基督教文化那是比较难的。

看完《宗教的本质》以后,马克思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中国的儒家还有道家思想从学术形态上来说都是偏无神论的。虽然说我们有道教、儒教、佛教,但是儒、道、佛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影响比作为宗教的影响要大。在儒、道、佛作为一种哲学形态的情况下,它们更接近无神论,所以当马克思变成无神论者的时候,他的第二只脚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后来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要么是黑格尔的,要么是费尔巴哈的,没有他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促使马克思来写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动机之一。1842年,24岁的马克思就在科伦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他在那里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情对他后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第一件事,他写了一篇关于书报检查令方面的文章。当时的马克思是个极端的愤青,一个赞成绝对自由的人。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他的博士论文里所讲的自由推到了极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