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太极拳的分类及境界说(3)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作者:蓝晟


3. 太极拳推手的特征。

太极拳推手本身是门内训练的一种途径和过程,但是,近代以来,道统失真,这种门内训练的手段,却成为社会上对太极拳的一种特殊称谓(以为这就是一种太极拳,甚至认为有些事情推来推去就是在打“推手”——好像在推卸责任或不进行认真的交流)和表层认知,甚至还出现了以推手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衡量太极拳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其实是对太极拳最大的误解。先不说太极拳推手是门内(真正太极功夫界)训练的一种途径和阶段性过渡的方便法门,我们先根据现阶段的推手认知一下太极拳的存在形态。

特征一:用蛮力推手。目前流行的太极推手比赛就是这种存在形态,讲究力大推小力,以落地生根和不被推出圈外为衡量功夫高低的一种手段,这就把本来是师兄弟之间的训练途径变成了衡量太极功夫高低的标准了,降低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完全背离了“不用力”、“无力打有力”的太极技击原则。

特征二:用神意气推手。在一些老前辈或者某些推广太极拳功夫者的视频中,有些人把徒弟或配合示范者,打得腾空而起,很多人感到很神奇,认为这就是太极拳高手的境界,这就是“凌空劲”;但是,某些知道内情的人,则对这种情况嗤之以鼻,认为是徒弟或示范者的配合,因为一些有蛮力或者门外汉和这些示范者推手,则出现不了这种神奇的状况。以上两种认识,实际上都很偏颇。因为他们把师徒之间用神意气方式推手当成功夫高低的衡量标准了。神意气推手,亦是一种训练途径,是帮助对方把内气和外气融通,使周身变成整体的一种方略,并不代表推手的全部,只是阶段性的训练的内容。

特征三:用阴阳互济方式推手。太极拳真正的推手,不是“四两拨千斤”,也不是打败对方的太极技击,而是太极拳内门(内部)一个阶段性的训练途径,是感知地心吸力,体验“四两拔千斤”,建立不用力的习惯,并使腰腿、步法、身法(松腰、松踝、松肩等松的功夫),抵达“无中之中,无向之向、无力之力、无法之法”的阴阳互济境界的训练方式,目的是让神、意、气等方面进入体察思维的境界——身知、气知、意知、神知。

有了推手的基础,才有继续进一步进行穿手、散手训练的本钱。

4. 太极拳的境界。

境界一:有为境界的太极拳。动作姿势标准划一,眼神、手法、步伐、重心、用法等要求得详细认真,一招一式,甚至每一套拳的演练时间都有明确要求,此为有为境界的太极拳。此类太极拳,被太极拳明家称之为太极操,但普及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

境界二:有无境界的太极拳。实际上,进入了有无境界才算是功夫层面的太极拳。有和无同修方为真正的太极拳。这里的“无”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肉眼看不到。这看不到的“无”,传统内功太极拳称之为神、意、气,神、意、气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阴,动作姿势和皮肉筋脉骨构成了太极拳架的阳。阴阳含其中,太极拳有无境界始从。

境界三:无为境界的太极拳。太极拳架、内功心法、太极道统融而为一,有化归于无,万法归一法,把握动静之机,知至至之,实现无拳架、无内功心法、无意之中有真意。如何实现这种无为境界呢?必须是修炼具有无为智慧的太极拳,这样的太极拳,体现了用自身本具的重量和地心吸引力,舍己从人的思维和实证,柔软可变之流体、风体,进退往来之点、线、面、体和超立体等八门五步之“软十三不敢粘”的精髓。这样的太极拳,研修起来,在开始阶段,好像是不可入,无门可进,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但是,一旦进入,则无所不得,无为而无不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