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太极拳是优化生命的智慧(4)

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作者:蓝晟


第三,理法不二。太极拳老前辈多从理上来启发学生。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含三为一”、“无中生有”、“常乐我净”、“明心见性”等道统文化的学理内容;必须知晓“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刻刻留心在腰间”、“九曲串珠”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功夫修持的内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因此,学练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密授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同时,还应参研《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庄子》、《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伽经》等经典,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功夫思维方式。到了这个境界,养生的效益,文化的精髓、太极的功力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和获得,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第四,一门深入。我的一位老师,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杨式太极拳,那个时候,3个月才学一个式子,如果这个式子内在的东西在3个月内练出不来,老师是不教下一个式子的。结果刚刚学了3年,他的功夫就出来了,而此时,他连完整的太极拳套路都还没学完呢。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恨不得3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成了虽然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古人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如何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体育部门推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通过几年时间的反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混元一体,内外一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

第五,无我无为。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要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经常与人推手(揉手)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发不出去。这个“无”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应邀去做健康讲座,我提出,不要总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总惦记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体空了、虚了(炼神还虚)。第二天,一个患肩周炎的中年妇女告诉我,说她的肩周炎好了。原来,听讲座的当天晚上,她自己运动手臂时,想象患有肩周炎的这只胳膊不存在了,结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抬了起来。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这个有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体现在养生上可达“延年益寿不老春”,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把握了这些,才能说抵达了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

五、收获太极之道的基石——尽性立命

人在社会上生存,是离不开太极拳之理的。许多人,或疾病缠身,或心情郁闷,或做事业总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按照太极拳所说的“一张一弛、亦刚亦柔、神宜内敛、舍己从人”等理念去修养自己啊!2003年12月,一位80岁的太极拳老前辈宣布,不再教拳,不再外出,只把时间用在颐养天年上。2004年春天,有人以很高的报酬(每月1万元)请其每天教拳1小时,这位老前辈并不动心,并委婉谢绝。他说自己现在主要的事就是颐养天年,传拳,已是徒弟们的事了。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颐养天年,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真义。

人在各个年龄段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却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还为名利而奔波。这也是违反太极之道的行为呀!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阐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磐;虎啸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这八句口诀都很重要。“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不仅仅体现在太极的技击(揉手)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名对利的态度上。此外,这个口诀的最后两句,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目标——“翻江搅海”就是让人在一生过程中,元气充沛,流动不已;“尽性立命”则指的人的心性修养和人生的使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