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风神翼龙胸肉发现翼展12米的空中巨怪

把恐龙做成大餐 作者:邢立达


北非风味的酷司酷司

风神翼龙胸肉发现翼展12米的空中巨怪

“噢耶!巨龙!……”

“应该不是,什么动物有这么细的腿骨?”

这是1971年的一天下午,一位名叫劳森(Douglas A. Lawson)的得克萨斯大学地质系学生,正在本省与墨西哥交界处的大湾国家公园的上白垩统地层寻找恐龙化石,比如镰刀龙或巨龙,这是为了论文写作而进行的采集行动。

此时,劳森正因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得自言自语。他先是在一片干涸的山谷里找到了一些骨骼碎片,理论上讲,这些碎片应该是从高处被雨水冲刷下来的,于是,劳森跟踪着冲刷的痕迹来到一片陡峭的岩石壁。果然不出所料,他眼前就是这些骨骸碎片的源头,并且还有一部分骨骼嵌在围岩中,足有1米长!兴高采烈的劳森回到奥斯汀,把这些他前所未见的化石交给导师兰格斯顿博士(Wann Langston Jr.)。

“我的上帝!劳森!我突然发现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你的论文题目不用犹豫了,就写这化石,快带我去发现点!”刚接过化石的兰格斯顿激动得不能自已,一句话定了劳森的论文。刻不容缓,在野外暴露多一分钟,化石就多一分被风化的危险。兰格斯顿当即便率领学生们长途跋涉800千米,从奥斯汀来到大湾,仔细地清查了化石点,开始挖掘所有能找到的化石。主菜:禽鸟肉类

原来,劳森带回的这段骨头完全不同于“笨重”的恐龙,而是属于一种超大型的飞行爬行动物——翼龙。这可是在大湾国家公园首次发现翼龙化石,意义非同寻常。

翼龙,与它的恐龙亲戚们一样,是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翼龙是飞行动物中的极限,中生代的蓝天再无其他生物与其争锋,即使现在也没有。翼龙翼覆所有大陆,并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在近两百个已被命名的翼龙种类中,最小的和麻雀体积相当,最大的翼展近18米,与一架飞机差不多宽。

兰格斯顿最初期待能挖出一具空中巨怪的完整骨架,可惜的是,最后的战果仅有一只翅膀,想必是翼龙死亡后尸体支离破碎,翅膀单独被保存了下来。这些出土的化石最后被集中到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州纪念博物馆实验室,经过细致的修理后拼装出了翼龙的翼指、前臂骨(桡骨和尺骨)及腕部,其中一个缺头少尾的翼指骨就长达1.22米,这意味着这只空中巨怪的翼展竟达15.5米!这个尺寸是当时所知最大的翼龙——无齿翼龙翼展的两倍。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兰格斯顿对大湾国家公园的领西猯组地层进行了多次挖掘,成功地在距离劳森化石点50千米外的另一处化石点,搜集到了大量的骨骼化石与一个较小个体的部分骨架。即便如此,这个“小”的风神翼龙的翼展也至少有5.5米。纵观诸多骨骼化石,兰格斯顿认为这种翼龙的大型个体之翼展大致在11至12米之间,这个数值要比他最初估计的小一些。

在给这个空中巨怪起名的时候,兰格斯顿灵光一现,想起了中美洲文明普遍信奉的最高神祇——羽蛇神。这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形象由奎特查尔凤鸟羽和响尾蛇组合而成,是一只长着羽毛的蛇。最早见于奥尔梅克文明,后来被阿兹特克人称为“科沙寇克阿特”(Quetzalcoatl),玛雅人称之为“库库尔坎”(Kukulcan)。传说中,羽蛇神是风神,主宰着晨星。于是,兰格斯顿将化石命名为披羽蛇翼龙(Quetzalcoatlus),分类上属于翼龙中的神龙翼龙类。这只地球上最大的飞行生物一经问世,立马轰动了学界与媒体。

有趣的是,劳森在最初试图描述这些巨型翼龙的栖息地及生活方式时心里犯了嘀咕,这种形似捕鱼机器的翼龙通常都发现于海相地层,但风神翼龙却不守常规,沉积在上白垩统蜿蜒的河漫滩的泥沙和淤泥里,此地属于内陆地区,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也有400千米,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一带附近有大的淡水湖。当时,空气动力学还没有很好地应用于翼龙力学研究,所以劳森开始为风神翼龙在大海之外寻找“合理”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风神翼龙可能像现生的秃鹰,是一种食腐动物,靠吃恐龙的腐肉为生,它的长脖子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正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持久滑翔能力,所以可以飞行很远的距离去寻找恐龙尸体。

但这个观点惹来很大的争议,其他学者认为风神翼龙那长长的、近乎僵直的脖子会给食腐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在化石点附近,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穴居动物化石,而当地大量的植物化石也表明此地定期会被洪水淹没,所以有学者提出,风神翼龙也完全有可能是靠它那长长的尖嘴捕食地面浅水池里的软体动物和螃蟹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