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问与答(2)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通常情况下,断除执着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说“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是一种执着,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细执着,是证悟之后才谈得上断与不断的。初学者面前,有多得数不清的、远比这粗大的烦恼执着需要去断除。不踏踏实实清净自己当前境界中的烦恼执着,却担心更高境界中的微细执着,就像低年级的学生不好好完成自己的功课,却操心高年级的功课一样。

佛教说发大愿,是为救度众生立誓成佛;而断除一切执着,方能证佛果。不努力去放下执着,所谓“发大愿”难免流于空谈。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会发生改变。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执着”有时候是指坚持不懈、决心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执着”。在佛教中,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称为“精进”。

问:为什么要消除痛苦呢?我觉得痛苦和快乐一样,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都值得去体验,不经历苦难的人生是不够丰厚的。

答: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的不幸和痛苦中自在无碍,似乎的确没有必要消除痛苦。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佛陀初转法轮首先宣讲苦谛、集谛,正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苦难、缺憾,了解其表现和成因,从而生起信心和勇气去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

问: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念佛做得到吗?

答:有关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在《大乘无量寿经》等经典中有详细阐述。简而言之,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具备往生四因并断除五无间罪和谤法罪。在往生四因中,明观福田、发清净愿尤为重要,它们涵盖了积资净障和发菩提心。念佛的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心和真诚的发愿,这很关键。

问:所谓诸法空相,那极乐世界这些花语妙香、金沙宝树又有什么可向往的呢?

答:众生的根器、因缘不同,所以佛陀因材施教,传授八万四千法门,使不同特质、偏好的众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解脱之法。有的众生更容易对讲解空性的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诸法空相”的道理,从“空”悟入实相;有的众生更容易对净土法门生起欢喜信心,佛陀便教他们念佛求生净土。“空”也好,“净土”也好,都是方便、手段,都是指月的那根手指,你若能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看到月亮,就好了,何必纠结这手指是胖是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