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问与答(7)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问: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度众生?

答:内心宁静、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弘扬佛法是为开导群迷,帮助众生减少无明烦恼,随着烦恼的减轻,众生内心会越来越宁静喜乐,所以无论是传播佛法的目的还是结果,都不是让众生心生迷乱。不知“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此话从何说起?

问:佛教徒吃素就是在护生,又何必那样强调放生,是不是太执着于形式了?

答:如理如法放生即是在行持六度:一、布施。解救生命,并在放生过程中按照仪轨念诵经咒及佛菩萨的名号,使被解救的动物相续中得以种下未来解脱的种子,这是无畏布施和法布施。二、戒杀。三、忍辱。克服放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障碍。四、精进。以欢喜踊跃的心态持续进行放生活动。五、了知放生的人、被放生的对象及放生过程都是本质为空、显现如梦如幻,这是禅定和智慧。在此六度之外,加上发心和回向,大乘佛教一切修持无出其外。

事相固然不必执着,然而无相非从相外求。初学者很难不执着,既如此,那就执着善业,有道是“已到岸人休恋筏,未会渡者要须船”,善业即是我们的船。

佛陀也说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执着、无所挂碍地去修一切善行,即得圆满菩提。

问: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不知该怎么办?

答: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被骗被利用罢,至少不会给自他造成妨害。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又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其实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不用担心会有第三种情况。

问: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

答: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理论上说,大家都不吃不喝不消费,就不会有人制造假货伤天害理,但不能为了杜绝恶业自己就不吃穿用度买东西,也不能说是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导致纵容了造假犯罪。布施也是这样。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但内心清净就能减少伤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