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问与答(11)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一个人不论他的宗教信仰为何,在大乘佛教徒看来,他都具有佛性,有着与诸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本性。我们应该平等恭敬,不轻慢排斥众生。

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在闻思修上互相帮助,自然是再好不过,但如果不得不跟信仰与己不同的人交往,我们仍然可以做到在尊重其信仰、关怀其需求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恭敬不等于随学,对人有礼貌不一定就要拜其为师。

至于弘扬佛法的问题,这要看因缘。智慧不够的话,是很难判断因缘的,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如何提高呢?闻思修。初学者安静下来,好好闻思修行,就是在弘扬佛法。好的修行人,他的寂静调柔,可以感动人心,令人对佛法生起信心。

问:不起疑,我认为不足信。疑了,然后求证,体证了,然后才能信。但是佛家又讲,不起信,不能得证。疑和信的关系,请赐教。

答:关于疑与信的关系,以自然科学为例来说,现代人应该都相信科学,从小就接受科学教育,但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你心里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很多疑问。有疑问不说明你认为科学不可信,信科学也不代表你对科学所有门类的知识完全通达,没有丝毫不理解之处,或者你对自然界种种现象不再有疑惑。提出疑问并努力寻找到答案,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这一求索的过程会增强你对科学的信仰,而对科学的信仰也会激励你不断去提问、求证和发现。在这里,疑与信不但不构成矛盾,反而是互为促进的,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相信科学,如果你根本就排斥科学,认为科学是骗人的把戏,你就不会去学科学,更不会为了获得知识而提出疑问,你可能只会出于成见提出质疑批评,不为澄清问题,只为证明自己的封闭和排斥是对的。

对佛法的信和疑,与此类似。信,首先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放下成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有新的见识和理解。佛教说,唯信能入。其实不仅信佛如此,学什么都是这样。不揭开杯盖或者杯子是满的,都装不进水去。抱着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才能学到东西。

你相信佛陀的教法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并不等于你立即就能理解并见到这个真相,你需要通过反复的闻思、提问、辨析、验证去启发自性智慧,使之流露显发出来。

自去年年底以来,网友和佛子们通过微博和菩提洲网站信箱提出有关佛法的不少问题,我在这里对其中部分问题作出了简单回答。

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我至诚向诸佛菩萨忏悔罪过!

也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以此微薄功德回向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希阿荣博

完成于藏历铁兔年十二月十五殊胜的阿弥陀佛节日

(公元2012年2月7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