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生命这出戏(16)

寂静之道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变化实现起来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佛陀不会教我们去做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要灰心。

设想一下,把自己的苦乐和无量众生的苦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意识到这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在众生的苦与乐面前,自己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显得那样渺小。如果自己的快乐能与众生的痛苦交换,那岂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观想自他相换的时候,根据情况、愿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苦,把快乐给所有众生;也可以观想代受个别众生的苦,把快乐给对方。

通常,只有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才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作为修行者,我们需要把关怀和尊重扩展到更广阔的对象身上。

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有安定;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增长很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淫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