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期(17)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 作者:(日)盐野七生


汉尼拔接到回国命令时就在克罗托内。克罗托内是一个港口城市,向南延伸的一个海角上有一个神殿。这是一座宏伟的神殿,供奉的是这一带希腊族居民信奉的女神赫拉。现在,神殿只剩下一根圆柱,在古代却是一个因漂亮外型而闻名的神殿。以蓝色天空和大海为背景,矗立在海角最前沿的白色神殿,充分展示了这座神殿的建造者——希腊人的审美意识。

接到回国命令后,四十四岁的迦太基统帅命人在这座神殿祭坛的一面墙上,嵌入一块刻有文字的铜板。

铜板上记录了汉尼拔离开西班牙以后的所有战果。生活在后世的我们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离开西班牙时率领的士兵人数,以及渡过罗纳河时的兵力、成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时候的战斗力,得益于五十年后来到这里,看到了刻在铜板上的文字的历史学家李维的叙述。罗马人对汉尼拔留下的这些东西一定恨之入骨,但是,直到五十年后,这块铜板依然完好无损。这让人不免觉得罗马人很有意思。但是,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刻在铜板上的文字种类。

根据波利比乌斯的描述,铜板分左右两个部分,刻在两边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一边刻的是迦太基的语言,即腓尼基语,另一边刻的是希腊语。所以,对希腊人波利比乌斯来说,读懂这些内容没有任何障碍。那么,汉尼拔为什么要刻两种文字呢?而且,其中的一种文字不是拉丁语,而是希腊语?

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学者发现,在通称为“罗塞塔石碑”的上面,刻有埃及象形文字和埃及通用文字以及希腊语,三种文字,内容完全相同。它为我们解读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常有名。我们知道这块“罗塞塔石碑”建于公元前196年。汉尼拔用腓尼基语和希腊语刻下自己战果的时间是公元前203年。两者只相距只有七年。

分别用象形文字、通用文字和希腊语把文章刻在“罗塞塔石碑”上,并不是为了帮助后人解读象形文字。因此,我不能不认为,当时的希腊语就相当于现代的英语。

罗马人让自己的子弟把希腊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并不是因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被征服的希腊人垄断了文化领域,而是因为罗马人的双语倾向非常强烈。即使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拉丁语已经完全成为后世欧洲语言的典范,这种倾向也丝毫没有减弱。当时,他们是世界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强迫希腊语范围内的被征服民族学习拉丁语,相反,自己很热衷于学习被征服者的语言——希腊语。

让我们再回到汉尼拔的时代。皮克托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罗马元老院议员,曾经写过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战争史,罗马人称“汉尼拔战争”。由于他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他称得上是同时代的见证人。他的著作被认为是罗马人写的最早的历史书。但是,他没有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拉丁语来写。他用的是希腊语,就好像日本学者用英语发表论文一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