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文化

生命沉思录:写给2012的文化焦虑 作者:曲黎敏


有人问孔子:“黄帝三百年”是什么意思?孔子答:“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一个伟大的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贡献,及其影响就是这么深远。

不错,是人在创造历史,在书写历史,但其中,是伟大的人,和强者,在创造文化,并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制定规则。而那些为了让人能生活得更好、让人类的未来更光明的东西,就是经典。

所谓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仅是知识之书。是这个民族对宇宙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与认知,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虽然这个民族多灾多难,但,也福报匪浅。

文化:一个民族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个性的积淀。一要继承,二要传承。

对于传统文化,凡用心者,都可“继承”;但“传承”者则需要有更多的禀赋——需要有气势、气度和尊严,否则,传承无力,无磁场,无感召力。当然了,好的、有悟性的继承者会渐渐地“相由心生”,有法相了,自然可以担当“传承”之要务。

孔子,就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传承人。而且,他是个大诗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流逝如滔滔江水,昼夜无休——在天地间循环的,是他无尽的沧桑与高尚的情怀。

孔子68岁返鲁,69岁在人生达到自由境界的时候删诗书,定礼乐。

六十而耳顺(遂顺众生),七十而从心所欲(自由境界),不逾矩。

人,60岁前是“知”,60岁后是“觉”。人人都应如是。

孔子在60岁之前处在一个“知”的阶段,60岁之后是一个“觉”的阶段。中国把60岁定为退休年龄是非常合理的,60岁之后退休在家,大家就靠60之前的积淀去觉悟吧,前面人生的积淀、人性的积淀有多厚,后面就有多高的觉悟。

60岁之前的“知”看的是厚度,厚度向下;60岁之后的“觉”看的是高度,高度向上。前面能有多厚,后面就可以有多高。一切都是阴阳之道。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在自由状态下删定的书,大家说该不该学?!

所以,看孔子的境界,不是看《论语》,而是看六经。

孔子有名,并不是因为《论语》里的孔子,而是删定六经,他是给中国文化制定规则的人,是中国文化的总设计师。而且,他有教无类,把贵族专属的东西普及给大众。

中国的《十三经》基本都是儒家经典,而《老子》、《黄帝内经》等归为“子书”,譬如《诸子集成》,所以读经总是有点倾向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古代说“经”是“微言大义”,要想读懂绝非易事,但读懂了可是受益匪浅,因为“经”是孔子在人生的自由境界下而非人生困顿时完成的,所以,它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高度,值得我们去攀缘。

所谓“经学”,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后的反思。三千年前不被接纳的东西,现在就能被接纳了吗?!有时候,幼稚天真的不仅仅是小孩子。

孔子的伟大精神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也。他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并坚信,人,终有一天会走出愚昧,终有一天会超越自我,终有一天会实现他君子淑女的理想国。

孔子的理想是君子淑女国——在这里,情欲不是张扬的,而是温和的;思想不是极端的,而是端正无邪的;人性不是拘束的,而是自觉的——他的目的不是强迫你彻底地觉悟,而是要你承载人性的弱点,不断地修正自我;不断地接近圣人(控制自我)——要你安于世间所给予的一切——爱情、家庭、父母、子女……并借由你的付出,使得这世界尽可能地美好。

孔子圣明,从来没要求人一开始就做圣人,他要求大家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可以了。好人是什么样的?就是君子和淑女这样的——男人温文尔雅,深沉少语;女人温顺贤淑,知书达理。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死亡,是对生命最强烈的表达。

“传统”不是“过去”,而是时空的不断延续,它存活于现在,连接着过去,同时也包蕴着未来,它是如此开放,由于它的存在,我们可以一会儿在过去,一会儿在当下,一会儿在未来,我们可以在往复穿越中不断地丰富人生。

现在许多人把传统文化称之为“国学”,“国学”总有点国家之学的意思,而“国家”是机器,是政治,是代表某一阶级利益的学问,所以,还是叫传统文化吧。传统文化从纷杂历史中凝练、沉淀出的精华,一定超越国家概念,它,如同冬日的暖阳,只为唤醒,只为照耀,只为燃烧……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最终达到浑厚、圆融的境界。而现在的所谓国学宣讲,都是断章取义地教人作伪、奸诈。

所以在我的会所里,在我的讲堂上,无论是谁讲,都要从经典入手,而且不能断章取义。这很难,但坚持下来,就是功德。

如何把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传达出去,并服务于人类;如何把一个民族的记忆变成人类的记忆,依靠的恐怕不是几个人,或几代人,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并为此而努力。哪怕只是生个孩子,并按照民族的理想去教育他,感化他,都是在这个传承的链条上努力着。

科技文明时代带给了我们空前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对物质利益无限追求的世界观。而传统社会的人更关心的是追求美德和思想上的卓越。

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现代化不必在价值取向上以西方文化为归依,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

其实,文化没有低劣或高级之区分,关键看它服务于哪个阶级。未来的世界对文化会趋于两种极端,要么是极度宽容,要么是极度杀伐异端。我们可能会自以为是地笑话所谓落后民族的落后文化,但那可能是我们无法理解他们对世界的那种敬畏和淳朴,而在他们眼里,我们的先进也许是动物般的残忍与无知……所以,我们能做的,除了尊重,还是要尊重。因为在天道法则下,没有所谓前后之分,有的只是世界文化的“缤纷”。

道场:心灵独语的地方,闲人勿进。

若众生人人修为,这世界便是天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