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影背后的深层思考(1)

中国人“盗墓”VS美国人“盗梦” 作者:白海军


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在世界大赚特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在国外几乎从未打开过市场。2010年,《让子弹飞》在中国国内赚得了上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且兼具好莱坞式的暴力场面和台词,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的大片,但是该片2011年4月在美国根本没找到发行商,而在纽约特里贝卡电影节放映时甚至有观众中途退场。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不少了:《唐山大地震》在国内也获得了1亿美元的收入,但在美国却只进行了象征性地发行,获得了微不足道的6万美元收入;吴宇森的《赤壁》、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也差不多。张艺谋新近拍的《金陵十三钗》成本预算高达1亿美元,算得上是中国成本最高的电影,而且也融合了大量跨文化元素,英语对白也占40%,另外还邀请了国际影星、奥斯卡得主克里斯蒂安·贝尔参与演出,但在北美同样遭遇滑铁卢,批评不断,票房惨淡。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中说:“到(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的剧本开发成本已经攀升到每年5亿多美元,其中有3/4都付给了作家去选定或改写一些永远不可能投拍的电影。尽管耗资超过5亿,而且剧本开发人员总是竭尽所能,好莱坞还是找不到比他们实际投拍的影片更好的东西。难以令人相信的事实是,我们每年从银幕上看到的东西,合理地反映了近年来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电影《异形》早在1979年就有,当时是非常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代表了人类对生物工程可能对人产生的异化的担忧,这部电影把这一担忧推向了极致。此后便衍生出一系列异形电影,至2004年《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再度达到高潮——异形与钢铁战士本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创意,但这部电影的精妙之处就是把两个本来已经稍显过时的创意叠加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另一个新看点。

1999年,年仅28岁的印度导演奈特·希亚马兰在好莱坞拍摄了惊悚电影《第六感》,影片讲述了一个儿童心理学专家布鲁斯·威利帮助一个能够与鬼魂交流、从而深陷其中的男孩海利·乔·奥斯蒙德,在这个过程中,威利突然发现,自己之所以能与小男孩沟通,并且能了解灵魂世界的秘密,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个鬼魂——他早在一年前死于意外枪击。这是个出自心理学的创意,而不单是一个电影的创意。它打开了一个题材,此后《小岛惊魂》就源于这一题材;2005年马克·弗斯特导演的《生死停留》也是借助了这一心理学创意,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在弥留状态中的幻想;2007年美剧《幻想警察》实际上也利用了这一创意,甚至印度电影《黑帮老大再出击》中,男主角也通过自己幻想出的甘地,赢得了爱情。

好莱坞能赚钱的影片不一定都是耗资巨大的大片,《电锯惊魂》就是一个B级恐怖名片,是一个低成本影片;加拿大的《立方体》也是一个类似的杰作,都是在限定的空间内将人物内心的贪婪和正义挤压出来,把正义与邪恶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决斗。英国电影《黑暗侵袭》,实际上是导演尼尔·马歇尔把狭小的空间置换成了洞穴,并揉进了女性主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