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困咒一:亲人之间常常不能相互理解(1)

每颗心都有“病” 作者:林一芳


2005年8月8日 咨询室1

*亲情有时是一种双向暴力。

在我们的眼里,亲情总是温暖的,它有无上的暖色,甚至散发着太阳的光辉,以至于令人无法想象,甚至刻意不去直面其冷漠的一面。

翻看手头的资料,找到曾经接手过的这样一个案例:

17岁的少年UY想从高高的楼上跳下,只因为父母永无休止的指责和批评。幸好父母及时察觉,并发现了留下的遗书,悲剧才没有发生。

在遗书中,UY写满了自己对这个家的痛恨,对父母的指责和怨言,还有自己对死亡解脱的渴望。遗书让这对父母一夜之间顷刻白发,拿着写满了怨恨的遗书,夜不能寐,心如刀割。在朋友的推荐下,这家人一起来到我这里。

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让这个儿子居然可以如此漠然,宁愿用死亡留给父母永世的伤痛?又到底是何种深切的内心苦痛,让十七岁的花季男孩宁愿选择毁灭,也不愿多活一天?

UY在遗书中写道:因为这些所谓的亲人,给予我的压力太多,让我找不到生存的快乐。他们伤害了我!我不快乐,不开心,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

在咨询室里,UY说因为长年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做错了事大多是责骂,动辄遭受拳打脚踢,关在黑屋子里,久而久之,他自卑到了极点,对自己失望透顶。在学校里交朋友很少,因为他觉得自己很笨,不够聪明,不会有人与自己交往。成绩本来就不好,在学校里老师也不喜欢。在他眼里,每个人都那么讨厌自己,那么鄙视自己。

UY说,如果可以死的话,就不用拖累父母,也不会再让父母拿自己出气,这对双方都是一个解脱,更重要的是以此报复父母,折磨父母。

这种想法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让人禁不住想问:为何亲情会成为一种双向暴力?

在UY选择要自杀的一刹那间,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拿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他已经不是真正的自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解读,人有三个“我”,一个是本我,一个是自我,另一个是超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凭借理智和意志力,即便遇到伤害也能够做出忍耐,不至于和人马上起冲突,那就是他用“超我”来控制了“本我”。而事实上在他的“本我”心理中——如果将其中的一些想法像放电视一样公之于众的话,会叫人大吃一惊的——他也想过痛打对方一顿,甚至要对方以死来满足自己受到的伤害。

从弗氏的角度来分析人格,人类生存的这三种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本我其实无所谓丑恶,因为它来自本能的自己。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人类的私心自古有之,然而通过不断修炼,心灵是可以获得提升,变得越来越纯粹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中有了心理治疗师,有了各种流派和学术的融合,有了各种不同心灵交流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的身心获得健康自足的发展,而在这种探索之下,我们超越“本我”寻找“真我”,在心灵的净化中寻找真快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