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困咒二:你其实自卑又自恋

每颗心都有“病” 作者:林一芳


2005年9月15日 咨询室7

*在自卑者的眼中,他的好与坏,美丽与丑陋,决定权都在外在环境和他人的手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总习惯对自己对他人做评论,添加上各种标签。比如,我是个好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他是个很有才华的男孩。自卑者因为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过于依赖他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所以失去了热爱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但接受了外界的评价,而且从外在的界定出发,将自己摆在了无能、无知、无可奈何的位置。这种情形直接导致了自卑者对自己能力的漠视,这也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模式。

AMY已经第三次走进咨询室了:“林老师,赶快给我出个招吧,我快崩溃了!”

AMY喜欢上了一个人,条件很优秀,海归博士,但对方只想把她当作一个好朋友,并且很关心她,经常也会带她去参加些同学聚会,听听话剧什么的。AMY是个内心比较自卑的人,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跟他是不可能的。但又忍不住内心对他那份狂热的爱,想他几乎都到了夜夜失眠的地步。

她说:“一个人的欲望是很可怕的,得到了一点又想得到更多。”她说她最近感觉自己快变态了。他对她好一点的时候,她内心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希望能有更多的发展。但当他对她冷淡点的时候,她就会对他说些恶毒的话,事后又后悔不已,陷入深深自责之中。她明明知道这样继续下去,只会让他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但在每一次相处中,她却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为什么会这样?爱一个人为什么这么痛苦,我要怎样才能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

案例中的AMY,她给自己想要爱的人贴上的标签是“海归博士,优秀”,她在潜意识当中给自己做了定义和评论:我是不优秀的,我配不上他。这种心理,就叫做自卑。于是她选择反复地和这位男人对立,以抵御内心深处自卑的蚕食。她屡次地与对方闹别扭,其实受伤害的也是她自己,但她却乐此不疲地继续伤害自己,目的就是逃避。逃避什么呢?逃避内在自我的评判。在她的自我意识里,她评判自己:我不够好,不够优秀。

自卑是在对自己的评判之后,获得的一种内在体验,这正是一种不爱自己的最直观体现。在自卑者的眼中,他的好与坏,美丽与丑陋,决定权都在外在环境和他人的手里,而不在自己的内心里。这种内在体验的最初,是从父母和师长那里获得的。

当父母或者师长,面对孩子的愚钝,将自己的怒火投向弱小的受众时,孩子接受的信号就是:“你不行,你太叫人失望了。”如果长久接受这样的信号,在孩子的大脑皮层,神经语言系统中,接收到的自我评价就是:“我不行。我太让人生气了。”这种自我评价系统很快就成为一个隐形的自动程序,掩埋在大脑里,形成神经系统和心理系统一触即发的链接。一旦遇到相同的情况,就会自动关闭反应,应激性地搜索评价,条件反射性地自动生成极低的自我评价。在这一连串的反应中,接受信号的人,心理形成了定势,他的行为由此也出现了和心理预期的反差:我不行的。做什么都不行的。还不如不做,做了也是错的。

自卑者大多沉默寡言,极少表白自己,也很少能主动想到未来,也从不主动去做什么事情。他们大多因循守旧,生怕做错什么。这种自卑的表现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往往可以透过他们的绘画意象看出来,所画的人物线条单薄,画中的树比较纤弱无力。

自卑的人能量较低,行动的力量较小,但内心的困扰却极大。他们较容易被激怒,怒火破坏了他们的心灵。自卑阻隔了自我能量的正常发挥,于是这股能量会要寻找一个出口排泄出去,这个时候,自恋自大就出现了。

像AMY的情形,正是这样。在她的内在潜意识当中,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情结。当她用恶毒的语言来伤害对方的时候,其实是内在的意识在向对方表明:“离我远点吧,我根本就不配你!”而这种逃避自卑的潜意识的存在,使得她又用恶毒的语言来证明自己“我确实不行”。她要他的离开来再一次证明:“我不行,我好可怜!”其实这就是她内心里对自己的一个诅咒,也是她厌弃自己的表现。

AMY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既然是自卑,但怎么又会表现得那么高傲,不可一世地伤害他?

其实这里有个能量转换的问题。当自卑的阴影一旦从童年萌芽,植根下来之后,就变成了一股能量。如果不能获得成长和修炼,那么就会转换并且变成另外的一种模式,那就是自恋自大,像刺猬一样扎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