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觉察五:不快乐的根源

每颗心都有“病” 作者:林一芳


2007年9月8日 心灵守护室

*我们不快乐,不是我们不能快乐,而是我们的心理意动不让我们自己快乐。

经常会在我的咨询中心里遇到不快乐的人,他们试图采用各种方法,寻找快乐接近快乐。比如,抽烟、喝酒、跳舞、唱歌,直到最后染上烟瘾、酒瘾、毒瘾、赌瘾等,仍然觉得自己没有接近过快乐,甚至都没有抓到过快乐的影子。

朋友PP是个很有优越感的人,他也有足够的资产供自己享受优越,但他说,不快乐是最大的遗憾。25岁以前一直以为,有了金钱和名利就可以快乐,结果35岁了,一切都有了,却始终没有得到那种长久富足的快乐。他很怅惘,却又无奈至极。没有谁可以让他得到快乐,包括他自己。他说,他不明白,生命难道注定与快乐无缘吗?

快乐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可以回答得精确。在赌徒的眼里,那些堆得高高的筹码被自己尽数赢取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随时面临着覆灭和枯萎;在烟鬼的嘴里,快乐是一团烟雾,脑子里一片迷蒙,除了虚无还是虚无;在酒鬼的喉舌间,滚动的是混沌意识里仅剩下来的一点苦痛,虽然麻木,却还会有醒来的时刻。

快乐在每个人的心灵体验里,成了一个尤物,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快乐是心理个体自身存在的一种能量,当你靠近一朵美丽的花朵,你会发现它那醉人的馨香,那种怡人的风采,无形中你会体会到在那一刻,你的心灵是宁静的,有一种从内到外的喜悦在里边,不足以欢呼,不足以为外人道,但却是那种散发着自然和谐的能量,让我们的心灵仿佛被过滤一般,这种快乐是持久的。它不同于性爱的短暂,不同于金钱,不同于征服的那种患得患失,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忘我的状态,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佛陀在祗园精舍修行时,常常为大众讲法。有一天,佛陀正准备讲法时,大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带着一帮小孩子来了。孩子们带来了自己采摘的各种各样的鲜花,公主带来了从宫中采来的一束莲花。佛陀微笑着接受了孩子们献上的鲜花。

孩子们为佛陀献花后,就像大人一样,静静地坐下来,等待着佛陀开口宣讲妙法。只见佛陀微笑着拿起一朵莲花,在众人前举了起来。他并没有开口说法,良久……

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只见佛陀笑着说:“我有真实的法眼,它是人人本具的真理宝藏,犹如这莲花的美妙一样圆融无碍。已经传授给了摩诃迦叶,希望你好好护持这只有圣者妙心才能体会的真如妙体,令其常住。”

大众都回过头来看着摩诃迦叶,只见他也如佛陀般地微笑着,注视着佛陀手中的鲜花。

佛陀接着对大家说:“摩诃迦叶因为在当下真实地与花融入,见到了花的美丽。而你们用妄心猜度我拈花的用意,就有了花与心的分别,无法真正体验到花。花与世界万物是一样的,微笑即是花,花即是微笑;拈花的手即花,花即拈花的手;花即佛,佛即花。

“如果被猜度、担忧、嗔恚等烦恼阻障住了,就不能与花在当下真正地接触。除非你亲自去观赏、体会,否则,花的美丽永远不会与你一如。只有在当下与生命直接契入——既不陷落于痛苦,亦不迷失于美妙,才能照见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辉煌,获得终极的解脱。”

说完,佛陀就将姨母送的金缕袈裟披在大迦叶身上,嘱咐他成为教外别传的一代宗师;留形住世,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袈裟交付给弥勒佛。

佛陀的大彻大悟并非我们凡人所不可企及的。其实这番真意,来自对世间万物的淡泊和超然。

当你在追求的时候,你体会你融入追求的过程,细心体会能量的互动和交会,不断地积蓄你正面向上的能量,和它融为一体,这也即是快乐的真源所在。

但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会融入其中。因为我们的内心总在不断地脱离事物本身,而猜度其中的荣辱,得失,利益,纷争,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并非追求本身,而是被强加了许多的自我欲望在里边。在心理学上,这叫意动。

我们的意动大多把能量耗散在一些与我们所做的相互背离的地方。比如,我们工作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所在,为了发挥自己的潜质,找到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真实生存感觉,但随着人的生存日渐繁复,形成了金钱为主宰的荣誉观,以权势为主导的心理安全观。有许多人觉得有了钱心里才安全,有了权势才是实现人生追求,有了所谓的一呼天下应的派头才够真正的快乐。而其实这些,距离我们作为心理个体的人来说,那种快乐与其说是快乐,不如说是落寞。你曲高和寡,谁能理解你内心的苦衷?

我们不快乐,不是我们不能快乐,而是我们的心理意动不让我们自己快乐。我们用意动的能量,驱赶萦绕在心头的选择的恐惧,在一路前行的心灵中找不到真实的方向,这才是我们不快乐的根源所在。

走在新世界的门口,你要问问你自己,我的人生真的没有快乐可言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