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觉察七:盘点你的心灵禁止令

每颗心都有“病” 作者:林一芳


2007年10月15日 青青世界室

*只要我们耐心静听内心,总会找到影响自己向上发展的那道紧箍咒。

Y女士和K先生生意做得很好,但有一个最揪心的事情,叫他们手足无措。那就是他们的宝贝女儿KL的问题。KL个性嚣张跋扈,爱标新立异,同时也非常野蛮。在学校里谁也不敢惹,在家里谁也管不好,想逃学就逃学,整天和一帮坏男孩混在一起,可以连着几天都不着家。小时候这个女儿经常生病,为此大人没少担心,谁知道长大了身体好了,但却变成混世魔王一般。

在对女儿的问题上,Y女士和K先生时常会顶嘴。他们常觉得女儿这个样子,简直就是给他们出难题,让他们不得善终,颜面丢尽。他们对女儿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我们全当你已经死了!”而K女士则一生气就会这样说:“早知道你现在这样,当初我就真应该把你流掉算了!”原来在早年怀孕初期,因为生活所迫,再加上和K先生的婚姻受到阻挠,两人对腹中的女儿决定要打掉了事。后来虽然勉强留下来,但因为忙于生计,并没有给予女儿足够的爱和关怀。在平时的教育中,K女士一发现KL出现问题,比如学习成绩不理想,爱出去疯玩,就总会这样骂她:“你这样真不如当初丢掉你不要好了。”

在这个案例里边,这个在父母眼中坏透了的女孩KL的心灵深处,一直隐藏着一个禁止令。我们从她出生到后来的教养过程就可以读到这个禁止令叫做“我不要存在。”

这个禁止令一开始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原始诉求就是:我是多余的,我会拖累你们,所以我不要存在。它就像是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一次一次地念,一次次地刺痛她,到最后就变成了下意识的一个反射,这个声音时时刻刻地响在她的心头。KL的行为受这个声音的驱动,于是她下意识地不让自己有存在这个世间的表现,从不断生病,到长大后她时时刻刻地表现着自己的非正常行为,其实都是在让父母名正言顺地来证明她的不存在。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太小,就意识不到这些。其实在一个生命的初始阶段,当父母的意识成型的时候,孩子的小小心灵就已经接收到了这种意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外力不断磁化心灵所致。在心灵空白的地方,如果有人写下什么,在未来的行为中就会显影什么结果。这就是早期童年带来的心灵困咒之一。这种困咒的存续时间和发起时间,甚至可以延续到生命的终结。除非我们能够打开生命的磁带,清除掉这些。否则就会被写进生命的脚本里,成为一触即发的录影带。

K先生对女儿的教育,仅仅限于大声地提醒、指责和横加批评这些程序,从没有添加对她的爱和亲昵。小时候,他每次看到女儿那张稚嫩的脸,都想走过来抱抱她。但不知道是为什么,还没等再走近女儿,他就感到莫名地烦躁,似乎有什么东西让他坐立不安,他需要赶紧找个理由,逃离现场。这个问题,让他也困惑不已。

在K先生的心灵模式中,其实也埋藏着一个禁止令,那就是“不要亲近。”在他大概五岁的时候,有次和一个女孩子玩过家家,两个人很亲热地抱在一起。但这个时候被父母看到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段记忆不经意间被留在了潜意识里,沉淀下来就变成了对亲近的恐惧。这种禁止令导致了K先生不能给女儿慈祥而有力的父爱,更加强了女儿的“我不要存在”的心灵禁止令的渲染效果。结果父女两个的问题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灵隔阂。

Y女士看见女儿小时候动不动哭泣,就总会觉得她很柔软,很胆小的样子。她为此总会莫名地厌恶这种做派。她为此在女儿哭泣的脸颊上会打一巴掌,还要一边呵斥:“你哭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奇怪的是,女儿越哭泣,她就会越冷静,绝不让感觉影响到自己的头脑。她可以听之任之哭泣,而不加理睬。

在Y女士的心灵脚本中,也隐藏着一个禁止令。这个禁止令让她忽略人的软弱和脆弱的一面,不接纳女性的柔软和温存,不从感觉出发,注重意志力的强硬。这个禁止令叫做“我不要感觉。”这个禁止令让她忽略掉女儿成长岁月里需要的那些感觉滋养,使得女儿和她的沟通交流变得不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心灵的禁止令,只不过隐藏在深处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只要我们耐心静听,总会找到影响自己向上发展的那道紧箍咒。你能静心敞开自己,找到自己的禁止令吗?

《每颗心都有“病”》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