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网络时代的剑仙片(7)

刀与星辰:徐皓峰影评集 作者:徐皓峰


金庸的小说中有许多神乎其神的武功,但他每每是从低武功的人一层层写到高武功的人,这一层层的写法使人到高武功时觉得十分的合情合理,更利用大量的文史知识将武功与哲理混淆,使人由于对武功中的古典哲理成分认同从而对他的武功认同,所以他写的神奇武功具有伪现实感。

而还珠楼主不要这种伪现实感,他有点像李白“白发三千丈”似的张口就来。如果说金庸的师承是《水浒传》,那么还珠楼主的师承就是《神仙列传》,其中匪夷所思的神奇太多,根本无法用内功、秘籍、灵丹这些金庸的法宝来解释,而且楼主很少在书中利用道教经典书籍作武功秘籍,他只有“口诀”,强调一瞬间的灵犀,金庸是悟性,而他是奇迹了。他的小说被历史淘汰应该是必然的,因为社会越来越现实,他似乎从没想过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寻找分寸。

金庸的成功在于他超越了还珠楼主,他的小说消亡剑仙。

李小龙是一个应运而生的英雄,塑造了强悍的中国人形象,正如同老上海的剑仙,本身并不完美,但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的需要。但在他最后一部影片《猛龙过江》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古罗马斗兽场中表现出对敌人的敬意,这明显地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日本“无刀流”后的武学精神。

“无刀流”不用真刀,而是用竹刀对打,这一派发展成今日的剑道,只有在摒除了生死的残酷后,武术才有余力发展精神内涵。李小龙在《猛龙过江》中表现出对敌人的敬意,是一种很现代的思想,不但在剑道,也见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爱你的对手,不要亲昵你的朋友”,后来古龙先生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也大量表现。

而这种敬爱对手的观念在中国是没有的,翻阅大量的武术拳谱,中国人的武德似乎是建立在“老子天下第一”的基础上的,只说了些“得饶人处且饶人”一类的语言。中国的武术家似乎从没想过对手和自己实力相等的情况,更不会把自己放在弱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中国的武德是一些“强者王侯败者寇”,胜了要怜悯败者,败了要听天由命的刘邦项羽概念。

美国导演约翰·福特不但将牛仔的枪法、印第安人的骑术拍得动感壮丽,而且表现人的生存压力,正因为这点,所以他影片中的正义邪恶才不简单的只是个道德问题,所以他是大师。李小龙的功夫展示无疑一流,他在《龙争虎斗》后打斗场面开始精良化,出了几个动作经典,又在《猛》片中开始出现表达武术精神内涵这一倾向,也许中国的功夫片终于可以摆脱“报仇雪恨”、“除暴安良”这些狭隘的主题,出现表达“武术内涵”的一种新型的功夫片。

当他英年早逝后,翻看他留下的四大本笔记,里面有大量的关于“武术内涵”的内容,而且都是足以带来新型故事的,实在令人惋惜。只有他那种武术大师才能拍出“内涵”功夫片,他的死使得功夫片种少了一种类型,对于他自己的损失是:他只能成为青少年的偶像,没有成为香港的约翰·福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