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儿童不宜(1)

我的最后一张底牌 作者:胡展奋


社会对“儿童不宜”比较关注,却容易忽略事情的另一面,即对孩子们的言行作过多的成人化解释而不自知。

最难忘的,就是我们蒙自路邻家男孩的故事。

那孩子极具绘画天分,从小喜欢涂抹,十一岁已经进了市少年宫的绘画组,但有个严父,住在五楼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来自三楼的呵斥声。

一天其父忽招我,说孩子出事了,进门一看,老师坐着,铁青着脸,父亲也坐着,铁青着脸,惟孩子站着,脸吓得煞白。

事由是孩子居然画了几张电影票,大飨同学。可惜功夫还不到家,豁边了。

这还了得?!班主任严肃地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品行大事!现在已经如此,长大以后伪造票据、伪造签证,甚至……他说他不敢想象下去。

其父素严,被老师一提示,便开始无穷无尽的训诫,我知道我已劝不进,只好由他去,结果家里训、学校训,孩子蔫了很久,后来,干脆市少年宫也不去了,绘画天分丧失殆尽,前不久遇到他,俨然一个废人。

这就是“成人化”儿童言行的恶果。它给儿童的心理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

“画票充饥”,固然不能提倡,但立马把它上升到成人世界的“胡作非为”,其实正是成人的“胡作非为”!

都知道孩子心智发育不全,而且正因为其“不全”,所以限制他们接触淫秽性、粗暴性、残暴性的东西,然而,现在常见的现象是,明知道他们心智发育不全,却每每对他们的言行作成人化解释,环视周围,比比皆是,最敏感的是“撒谎”和“早恋”。

孩子为什么不肯说真话呢?最初的动因总是“害怕”,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本性,越有高压,越撒谎,高压久了,撒谎多了,反而变成了习性,习性已成就难改矣,但最初的罪魁却是我们的高压。

记得我们孩子一年级时,学校规定每天必须带手帕,那天恰恰忘了,值日的要出示,他急中生智,很潇洒地把裤子袋袋布(花格)拉一点点出来示意,居然混了过去,他的“死党”很佩服他的急智,一天不经意地转述我们,我一听,不得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