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当真小人,真的来了(2)

我的最后一张底牌 作者:胡展奋


当然,剖析一个人,看看他身后站着多少人,“相关阅读”提示,“扣玛弃母”决非个别现象,“孝元素”的严重缺失将使社会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中国自古以孝立国。论孝,以前只怕是过剩、只怕太“二十四孝”了,而不是太少。《礼记·祭养》分孝为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论语》子游问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是指养活父母。而如果对父母不尊敬的话,则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古人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的“敬养”,这一点,现代人自问很难做到(孔子尚且曰,色难),于是无论古律还是现代法律,都把“赡养”列为底线,也就是关心父母饮食起居,帮助父母治疗疾患,是子女的应尽职责。类似规定,朴素而富于理性,于情,则没有父母哪里来我的肤发身体呢?况且还有养育之恩;于理则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老去,老即见弃,谁还敢逗留这个社会呢,社会要解体。

于是,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我们应该感到恐惧,因为他们会让社会解体。如果他们居然成为主流,所有的城市都会长满蓬蒿;我们应该负罪,曾几何时,抨击“二十四孝”的封建糟粕却把做子女的底线也“糟粕”了,所谓矫枉过正,“扣玛”及其身后的一大群不正是1949年以来“孝育”缺失的牺牲品吗?

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民调显示,一切还来得及补救,只是,如果补选教材,《敦煌变文》中的这段故事再也不能漏选——

孙元觉,春秋时期陈留人,从小尊老。祖父有病,他一直予以照料。但他父亲嫌弃祖父,一天竟把老人绑在筐里,背进深山遗弃。十五岁的孙元觉苦求无效便跟进了深山,再次恳求父亲收回成命,父亲不听,扔下老人就走。孙元觉急中生智,背起箩筐走得更快。父说,此筐乃不祥之物,要它何用?孙元觉答:谁说没用?等你老了,此筐侍侯,把你也扔进深山,免得再编新筐!

父大惊:你是我儿,竟敢弃我!孙元觉说,父对儿,好比上游和下游,上行必定下效。你今天为我做出了榜样,我岂敢违抗?

父亲羞愧,马上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我的最后一张底牌》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