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世界如此复杂:你要学会装傻 作者:朱必知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不失为装傻的策略,真正会装傻的人,必定是深谙此道的人。

人生在世,“进”固然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人们都明白的事情。可“退”也同样不容易,特别是有序有节的“退”,就更不容易把握。就好比上山与下山,各有技巧需要掌握,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堪收拾的后果。

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最好学会装糊涂,不让人猜透你的用心,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康熙八岁当上皇帝,那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顺治帝临死前,命四个满族大臣辅佐康熙处理国家大事。鳌拜位居四大臣之首,掌握着兵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此外,鳌拜性情凶残霸道,再加上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康熙十四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康熙想除掉鳌拜,但迫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作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作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绝不让鳌拜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就会有大麻烦。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又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觉得康熙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大有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一点防备也没有,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进宫,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瞬间鳌拜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康熙用隐忍之法,以退为进,除掉了鳌拜,重新夺回了政权。可见,处于劣势时的忍耐、退让,实际上则是不断前行。

“退”术中的学问是很深的,它可以给敌方造成一种假象,可以使自己聚集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多的时间,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忍让未必是软弱,有时可能是更坚忍,更智慧的反映。表面的忍让,只是为了事情的更好解决。在时势面前,有时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退让,这种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在一定意义上,是这种退让在推动我们前进。

齐国攻打宋国,燕昭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昭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招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昭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

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昭王说:“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昭王的使臣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

燕昭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昭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昭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昭王,让燕昭王返回宫室居住,表示宽恕燕昭王。

由于燕昭王委曲求全,才为后来攻打齐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燕昭王的忍让是因为时势所趋,为了保全弱小的自己所做出的无奈之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