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恩是一种智慧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光说不练 作者:王金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是孔子的回答。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所以,孔子的结论是,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当别人有恩德于我们时,自然要回报恩德。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真的能做到的人却很少。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不仅仅因为有人对你好才要感恩,那些困苦磨难带给你的也是成长的历练,甚至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惊喜。

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谁有义务一定要对我们好,一定要对我们付出。父母、兄弟、夫妻、子女、朋友……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他们的付出、自己的得到作为衡量关系亲疏的判断依据。然而,他们如果也以回报为目的对你苛求回报,你是否会觉得这些都是利益的交换?你是否会失望?你是否会认为,那些你应该得到的就是他人必须要付出的?你是否觉得他人付出的都是你已经付出的?你是否会因为别人的一次冷落就忘掉他千般的好?你是否会因为一次不满足就怀恨在心?你有没有内心充满了不平衡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你的?如果是这样,那你已经丢了感恩的心。

我们必须要明白,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在奔忙着,每个人都在渴求得到他人的关爱,每个人都在为了得到更多而不停的努力奋斗。没有谁在得到你的付出之前就应该对你付出,没有谁因为你是谁就应该对你好。所以,当我们收获了一份他人付出的感情、他人付出的努力,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这当成理所当然。

我们必须明白,恋人对你好,你必须要为之做出对等甚至更多的回报,那才是爱;夫妻之间,因为彼此的关爱与付出,才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上下级之间,大家是彼此的合作而不是彼此的利用,这样才会让工作变得更有滋味;朋友之间,对方的付出是道义而不是义务,我们必须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这样彼此才能更长久……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帮助,我们是否更应该将其理解为飞来之福,而不应当理解成理所应当?我们应该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并且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人只有感恩,才能获取他人源源不断的帮助。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索取,并把他人的付出当成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不懂感恩,不懂回报,他终将众叛亲离。

在今天,没有谁能够依靠个人力量取得生活中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我们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若干人在背后支持的结果,都是他们付出汗水后的收获。中国历来倡导的是“礼尚往来”是“知恩图报”,否定的是“忘恩负义”,这并不是法律的强制要求,而是一个人做人应该懂得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如在工作中,我们总是在抱怨工资少、福利低、同事关系不融洽,但却忽视了,任何一个工作在今天都是自己选择的,都是能力匹配的结果。我们应该反之想到,工作为你提供了稳定的薪水,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使你实现了经济上的安全。工作给了你一个机会、一个平台,成就了你的事业、价值和人生。工作中的任何一个进步、一项成就,包含了自己的努力,也包含了同事的协助,还包含了客户给予的机会。因此,无论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回报之心。而那些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有问题找借口、推责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很多人对不起他,天天趾高气扬自视清高,把他人的付出当成别人欠他的,表现出的是低劣的道德品质,引起众人的反感。所以,我们时时要怀感恩之心,感恩同事,感恩团队,甚至感恩你的竞争对手,感恩不仅是对他人有益,更主要的是自保自救的一种基本生存之道。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只要我们心怀一颗感恩的心,那么生活这面镜子回馈给我们的就会是更多的恩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