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出自《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都是出于对利益和权力的追逐,必然好大喜功,明争暗斗,为蝇头小利而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就团队建设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是否拥有“和而不同”的团队文化判断组织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干部组织建设能力的重要依据。
天安门前的华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其实,那华表在最初是封建社会用以征求民意的,原本叫做“谤木”,是由远古时代的尧帝设立。人民可以把那些意见写在纸上、刻在板上挂在华表之上,用以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
华表木立于天安门前,成为首都的标志之一,也反映出历代君王都把广开言路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可是如今,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并不喜欢听其他人的意见,相反即便有人主动提出意见时,他们更愿意相信那是挑衅而不是为他好。人们更愿意听到赞美,哪怕明知道是违心的阿谀奉承。于是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能够看到,历代的亡国之君手下多的是溜须拍马之徒,少了犯颜直谏的忠贞之士。
一个人考虑问题,难免会陷入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之中,逃不出经验判断的枷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苏轼《题西林壁》中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在对待同一事物要有不同的角度的问题。而要想获取最多、最全面的信息,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集思广益。
因为大家所处的角度不一样,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差别,所以在对待同一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于是往往人们会产生分歧,但是这所有的分歧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解决同一个问题。只要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去抱怨周围的人否定自己的意见。相反,应该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采纳他人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某工作的解决方案。
新浪网总裁王志东也曾员工说:“吵架是你的价值,如果你不跟我吵架,就证明你已经没用了。”
在一个团队中,更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可事实上,我们的多数民营企业中,尤其是小企业中,多数实行的都是家长制管理、独裁式管理。一人独大,老板说对就对,老板说错就错,甚至心情好的时候对的东西,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变成了错的。于是很多人对于老板做出的决策只有执行没有建议,即便明知道不对,首先想到的也是将来如何推卸责任,甚至在执行的时候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时间久了,公司当中剩下的只是些点头哈腰的、没有思考能力的员工,而少了真正有想法、有思路的人才。
曾经有一个老板是这样训斥下属的:“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去做什么,你跟我讲什么道理,分析什么对错?要是我的做出的决策是错的,你是对的,那今天坐在老板位置上的就是你不是我,被教训的就是我不是你。你以为你是谁?就是一个打工的,在没有成为老板之前,你就是个奴才,干好自己的事得了。”
面对这样的老板,有谁会去提建议?
老板如此,当他的下属再教训下属时是这样说的:“我交代给你的,就是老板交代给我的,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你还想知道为什么?你以为你是谁,你还提建议,真把自己当人才了。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得了,你以为公司是你的啊?你的职责是执行,不是建议,你还没有资格提出建议。”
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人发现了问题也不会提出来,只是怀着恶作剧的心态等待着问题的集中爆发。那些有想法的人一个个离开,剩下都是只会执行,懒得争吵的人。于是,在管理上,公司看起来好像是安静祥和,事实上已经暗潮汹涌,危机四伏,甚至随时走向倒闭的边缘。
所以,生活也罢,工作也好,我们不能什么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或者以“你不懂”、“你不了解情况”、“你老了”为理由拒绝他人的建议。相反应该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面对来自周围的建议,这才是正确的选择,才会不断完善自我。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光说不练》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