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呼伦湖:北方第一大泽(6)

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 作者:聂作平


游动的马魂

蒙古族有句谚语,叫做“岸上有多少马,水中就有多少鱼”。其实,尽管草原上骏马成群,但若与呼伦湖中的鱼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与绝大多数湖泊不同,呼伦湖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吞吐性质的湖。以呼伦湖为主体的三湖(呼伦湖、贝尔湖、乌兰泡)和三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六者相通。当呼伦湖水量过多时,湖水顺达兰鄂罗木河进入额尔古纳河,再经黑龙江流入太平洋,使呼伦湖含盐量减少,成为淡水湖;当呼伦湖水量过少时,海拉尔河河水顺达兰鄂罗木河进入湖中,补给湖水不足。这种独特的水系形式,使呼伦湖成为各种鱼类生存的天堂。另外,近两个世纪以来,呼伦湖地区主要居民为新巴尔蒙古人,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把湖中的鱼视为马魂,禁止任何人捕食。 这样,多年以来,呼伦湖中鱼群密布,多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每年四五月春暖冰融之际,从贝尔湖游入呼伦湖的鱼,按史书的说法,那是“衔尾而北,发达唯唯,河渠几无隙地,航行为之不通”。在乌尔逊河上行船,不时会有几十公斤重的鱼从水里跃到甲板上。如果遇上生殖期,“鱼类孵化有声,震撼湖岸,饮马者若不加驱策,则马畏不进”。李墨田先生是呼伦贝尔市电视台前台长,也是呼伦湖的研究者,据他讲,他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坐一条小船顺乌尔逊河航行,一群群大鲤鱼挤满了河道,驮着小船顺流而下,以至于船被拱得东倒西歪,差点把他的朋友掀到水里。

史料记载,最早在呼伦湖上捕鱼的是俄国人。那是1900年,当俄国军队以镇压义和团为名从满洲里一带进入中国后,一些俄国人趁边境空虚,乘机结伴到呼伦湖捕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涌入中国内蒙和东北,其中一部分人即进入呼伦湖地区以捕鱼为业。中国人捕鱼则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来自山东、河北的农民携家带口闯塞外,千里迢迢来到草原,呼伦湖丰富的鱼类给他们带来了活下去的机会。到了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呼伦湖也落入敌手,日方成立了株式会社组织捕鱼。但呼伦湖上大批量的捕鱼作业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降,达赉湖渔业公司--即今天的呼伦湖渔业集团,成为呼伦湖三湖三河最主要的捕捞企业。

在渔业公司工作了30多年的张师傅告诉我们,除了极少数几年外,呼伦湖每年的捕捞量都在8000吨以上,最多时可达1万吨。张师傅回忆说,1984年冰融期间,与贝尔湖和乌尔逊河相通的哈拉哈河水位暴涨,大量鱼类顺水涌入乌尔逊河、乌兰泡和呼伦湖内。位于乌尔逊河中游的乌兰岗建有一个用来阻拦鱼群洄游的栅栏。张师傅说,当时的栅栏下密密麻麻,全都是鱼,大的有几十上百公斤,小的三五公斤不等,如果拔掉4根拦鱼栅上的铁条,每小时可接鱼20吨以上。后来几天,拦鱼栅下段河中出现了一条五六百米长的鱼群带,这些在激流中首尾相衔的鱼类竞相跃出水面,令人眼花缭乱。旁边的小河沟里,有人用箩筐扣,有人用木棍打,一会儿就能收获几百公斤鲜鱼。

说起呼伦湖上捕鱼,张师傅如数家珍。他说,呼伦湖的捕鱼方法有两种,称为明水和冰下。明水捕鱼一般在八九两月进行,与内地的捕鱼方法大同小异。值得一说的是冰下捕鱼。由于地处中国极北之地,呼伦湖每年的封冻期长达几个月,而冬季里鱼群活动能力较弱,又是聚集越冬,相对容易捕捞,从而成为呼伦湖捕鱼的主要季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