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作教育的“酥油花”(3)

我这样做班主任:李镇西30年班级管理精华 作者:李镇西


第四种是“宗教”的态度。所谓“把教育当宗教”,就是为教育的一切付出,都不是来自上级的要求,也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当然,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已经具备),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召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是看领导的指示或“舆论导向”,而是基于自己的良知。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不会因为领导没有看到便感到“白上了”,而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出现了一次教育失误,首先不是想到别人会怎样看,而是内心的不安和自我谴责。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精神需求。把教育当宗教,必然视学生为上帝。注意,这里所说的“视学生为上帝”不是迁就学生,而是从教育服务的终极目标来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因此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服从于这一点。把教育当宗教,意味着教师不会让教育带上庸俗的功利色彩,更不会把学生当做牟利的工具。写到这里,我想到几年前我去参观青海塔尔寺的时候看到酥油花的情景。寺庙的一个僧人告诉我,酥油花塑造工艺复杂,要进行大量的选料、配制、做模等前期工作。由于酥油易融化,艺僧们徒手捏塑酥油花时只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阴冷房间里封闭工作。在制作过程中,艺僧手指被冻得疼痛难忍,失去触觉,但他们依然将酥油做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这些酥油花只能“存活”几个月,因为天气转暖便要融化,于是每年都要重做酥油花。因此,最后艺僧们的手指都会溃烂,且终身残疾。这些艺僧都是自愿做酥油花的,没有谁强迫他们,哪怕手指溃烂,他们也无怨无悔。这些美丽的酥油花都不是为市场而制作,唯一的用途就是放在寺庙里供奉神灵。没有半点功利色彩,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是迫于别人的指令,而完全是出于心灵深处的信仰,而自觉自愿地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健康,在世俗的人看来,他们很苦,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很幸福——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回头说教育。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会把教育当宗教,但要看到,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崔其升等人的确是把教育当宗教,视学生为上帝,他们不但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也因此而获得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把教育当宗教,但如果教育者具备一些宗教情怀,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 

我自己对教育的态度,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我的确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上面说了,事业意味着研究与创新,因此,我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我的工作常规,而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几年前,我曾就我的教育日记写下这样的文字:“大自然的季节继续持之有序地轮回,日月星辰继续默默无语地运行,青春的花朵会继续绽放在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命的翅膀会继续从容而磅礴地拍打着事业的天空,还有无数我预测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在前方的驿站等待着我,因此我的日记也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几年过去了,现在我依然做班主任,并依然写教育日记,依然迎接并享受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已经离我而去,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但他们曾经给我的青春气息,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而我,也将永远注视着他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