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语言要通俗

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作者:李镇西


阅读近年来的一些教育文章,“生命意识”之类的说法让我好生疑惑。

我不知道这个短语究竟是什么含义 “让班级活动充满生命意识”、“课堂教学应该流淌着生命意识”、“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互动”、“作文教学的生命意识”、“让教育成为体验生命意识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生命意识在教育行为中的体现” 这些表述的确动听,却缺乏明确的内涵:是指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还是说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或者是教育过程中应该充满勃勃生机?

并不是说“生命意识”不能用,我的意思是说使用一个短语的时候应该有清晰的内涵和特定的指向:是生理意义上的“生命”,还是精神意义上的“生命”,或者是二者皆有?似是而非往往让人云里雾里,明明很通俗的意思却弄得玄而又玄。

与“生命意识”相类似的说法还有所谓“生命教育” 在如今一些教育论文中,“生命教育”随处可见,然而都语焉不详:有时好像是指关于环保的教育,比如珍爱小动物,热爱地球上的生物,等等;有时好像又是指珍惜生命的教育,比如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科学的生死观,等等;有时好像又是指与生命有关的生理卫生教育,比如人是从哪儿来的,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生长,等等。我知道汉语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但作为一个已经成为常用的短语,总应该有相对比较科学而稳定的含义吧?

当然,哪怕是教育科研论文,也完全可以用形象而生动的言语修辞增强感染力,因此,“课堂是师生生命的流淌”“让教育闪烁着生命的色彩”之类的表述我认为完全可以 几年前,叶澜教授一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便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她对新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理想境界的呼唤;问题是,一旦用上“××意识”“××教育”这样的术语,对其涵义的界定就应该尽可能严谨准确。如果语义不明,必然会妨碍真实思想的表达,对于一篇教育论文而言,其科学含量也会大打折扣。

有时,如果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作者的意图,我会隐约感到,“生命意识”也好,“生命教育”也好,好像无非就是强调“教育要目中有人”,“要讲人性和人道”,“要有人情味”,“要尊重学生鲜活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如果真是这个意思,直说不就行了吗?何必要用意义含混不清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呢?其实,类似“让教育充满人性”的观点,在中外许多教育大师那里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而他们论述的语言又是非常朴素的 朴素得让人不得不承认,最通俗的语言同样可以揭示最深刻的教育真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