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回:明帝国的短视:海上贸易兴盛与衰败(3)

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 作者:李连利


第三,明初百废待兴,国家缺少粮食,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军需,朱元璋举全国之力兴办农业,对于非农业自然要予以限制。否则农业不兴将影响政权的稳定。

第四,对于海外诸国心存蔑视。这是历代帝王的通病,天朝上国的思想延续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在他们眼中海外诸国都有求于中国。

第五,倭寇骚扰。因为蒙古对日作战、室町幕府孱弱等原因,日本处于分裂状态,倭寇自元代开始就侵扰中国。为了防范倭寇而禁海。

第六,根据隋唐伐高丽、元朝伐日本的前车之鉴,对于对外战争有着一种恐惧。因此,对海外诸国持怀柔政策。

第七,明初商品经济不发达,每年不过20万两(当时是以粮食作为税收,1石粮折1两银)的税收,对于明政府来说没有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的冲动。然而,明初统治者忽略了这一点,即明初商税的不发达是战争所致并非商品经济实力不济。历史上宋代的商税收入达千万两,南宋甚至达到了数千万两的规模,元代也有五百万两左右。可见,朱元璋在这点上是糊涂的。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官方的海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都非常小。例如,官方统计的海外贸易税收在1574年是最多的,为2.9万两白银,而该年度财政总收入为400万两白银,所占比例不过0.7%。黄仁宇教授将明代的税赋划分为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而杂色收入包括国际贸易税收(即“番舶抽分”)。

1570—1590年,明朝的国际贸易税收仅为7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378万两白银的1.86%;如果将田赋、盐课等计算在内,则明代国际贸易税收的比重就会更低,仅为0.22%。

第八,限制走私。因为从唐代开始,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走私现象就很严重。走私的主要商品就是盐,为了保证民众对盐的需求,朱元璋开始对盐业走私进行打击。还有一点请注意,张士诚、方国珍两人都是靠贩私盐起家的。

在实行海禁的同时,朱元璋以及历代明帝王对于“朝贡贸易”极为支持。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彰显继承元朝的法理;二是为了掌控海外贸易。为了管理海外贸易,早在1367年12月,朱元璋便在江苏太仓的黄渡镇设立了市舶司。其后,因为陈友谅、张士诚的一些残余势力经常假冒商船袭扰朱元璋的军队,朱元璋也深感其地与南京过于接近不利于安全,所以在两年多以后的1370年2月便撤销了市舶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