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温州老板跑路潮(1)

跑路:疯狂的高利贷 作者:周德文


浙江温州,中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是昔日“八大王”叱咤一时的地方,是中国第一家私人银行诞生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活跃的私营企业群,也是中国亿万富翁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里有高密度的奢侈品商店,也有数以万计的名车。而2011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个在中国其他地方都不能效仿的纪录——数十个跑路的大老板。

钟茂进曾经是一名执业医师,2004年下海经商,常年从医的经历让他在医药行业如鱼得水,不到4年的时间就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私人药品连锁超市集团。

2008年,钟茂进正式注册了名为“蓝天大药房”的企业和商标。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这家以质高价低为优势的医药连锁企业迅速占领了温州医药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并且将分店开出了温州,开向了全国。

随着加盟的连锁企业增加,钟茂进的个人财富也在不断增加,由于药品价格适中,他的药品超市成为媒体报道中的“百姓药房”。但是2011年9月,钟茂进突然人间蒸发,导致他出逃的是3000万元的债务……

温州东特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11年4月,东特的老板姜国元失踪了。

温州女企业家的杰出代表郑珠菊曾经执掌着资产数亿的“百乐家电”。2011年8月,这个女老板人间蒸发。

江南皮革、巨邦鞋业、唐鹰服饰、耐当劳鞋材、三旗集团、浙江天石电子、锦潮电器、波特曼咖啡……

一个又一个曾经在温州代表着财富的名字,在2011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被赋予了“欠债跑路”的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跑路事件当中,“眼镜大王”胡福林跑路事件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作为温州企业家的代表,胡福林的出逃被视为整个温州私营企业群体出现病态的标志,从他的出逃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真正将温州事件当成一场危机来看待。

随着胡福林跑路,温州工商部门之前悄悄进行的调查的结果也渐渐披露。根据工商部门的统计,在温州范围内,曾经在一天内有9名身价千万以上的老板人间蒸发;整个9月,温州地区失踪的企业主将近30名,而这还只是上规模、受到政府关注的企业的状况,更多的小企业在这场风潮中不声不响地消失了。

一时之间,“温州的大老板跑了”的新闻铺天盖地,长时间积累的温州老板跑路躲债的新闻瞬间井喷。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和数据被披露,温州老板们“跑路”的原因也越来越清楚——高利贷。

2011年底,当人们回头总结这场危机时才发现,这些老板们欠下的债真的足以把他们吓跑。

从非官方统计的数据看,仅2011年,温州的大小老板们大概借了4000亿元的“贷款”。这4000亿元中,大约有500亿~600亿元的银行贷款,而其余的全部来自于民间借贷。

温州民间的借贷,大部分以高利贷的形式存在。按照最高法院的定义,利率超过银行同期利率4倍以上的借贷关系就可以被认定为高利贷。而温州的这些老板们所借的民间贷款,一般的月利率都在6%以上,也就是一年超过一倍的复利。

一些非官方消息认为,危机爆发前,一些企业每个月需要偿还数千万元的利息。这也是为什么在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之初,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温州企业老板的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质疑温州老板的还债能力。

在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还不明朗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温州的私营企业出现问题是因为一些温州企业在近5年的发展中严重迷失了方向,盲目地扩大投资。一些企业投资风险大的奢侈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结果在国家专项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大批的企业开始出现资金链紧张的状况。

这种观点认为,温州出现问题的企业只是一些本身就存在问题的企业,他们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事情。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们看一下当时出现问题的那些温州企业的投资项目就会发现,大部分跑路企业都存在主业之外的投资。

不过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将温州企业的问题归罪于投资,不免有失偏颇。任何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拓展投资领域,“不要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

温州在中国的地位比较特殊。这里不是经济特区,也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拥有先天强大的工商业基础,温州经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温州人乐于并善于经商的天性。温州人的这种天性让温州地区成为中国私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让温州的企业发展存在很多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还有与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的困难,融资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乃至世界上所有企业都存在融资问题,而中国的私营企业则更甚。中国的信贷体系一直都是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在温州地区也不例外。在温州,虽然私营经济的规模和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经济,但这并没有改变温州私营企业处于信贷体系末端的现实。

20世纪80年代,温州曾经有过一段商业银行“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历史,但是随后浙江省专门下发文件叫停了这项政策并更换了温州市市长。在新市长上任前,省领导专门叮嘱“一定要把温州的情况变过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的情况已有所改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贷款困难的情况不复存在。

2005年、2006年两年,温州企业享受到了一段美好的信贷时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段时间不仅“四大行”大开信贷之门,大批股份制银行也登陆温州,温州当地表现出色的私营企业成为这些银行争抢的贷款对象。

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温州私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变得不明朗,随后国家担心经济过热而改变经济方向,这让温州私营企业的融资出现了问题,而这也导致温州的老板们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更加依赖民间借贷。

温州企业主“大跑路”的高潮出现在2011年,但是早在2010年,温州大批小企业倒闭就已经预示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当时的美债危机刚刚影响到中国,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只有那些相对弱小的私营企业在完全没有实力抵御危机的情况下被扫荡出局。

由于规模小,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商业贷款,而高利贷的利息又远远超过企业的正常利润率,这些小企业除了死掉没有任何选择。

2010年最后3个月,大约30%温州在册的中小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但是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这些企业都很小,即使同时倒掉几十家也根本没有人会关注。

2011年,大型的民营企业开始受到挤压,大量具有一定规模甚至已经是行业龙头的私营企业开始受到资金的困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