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炒房炒煤不如真金白银(2)

跑路:疯狂的高利贷 作者:周德文


如果温州的高利贷一直停留在这种灰色地带,也许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快速致富的梦想让温州的高利贷渐渐地跨过了界限,进入了黑色领域,一种更为直接的借贷模式开始明火执仗地行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担保公司。

温州的担保公司衍生于早期的中介公司,那时候还在灰色地带谨慎经营的中介公司主要有两种业务:一种是为人借贷时提供担保服务的“保人”公司,另一种是帮人牵线搭桥联系借贷的“红娘”公司。随着借钱的人越来越多,担保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早期的手续费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担保公司决定迈出最后的一步,与真正的高利贷资本池相结合,真正形成信贷一条龙服务。

原来的担保公司只是作为一名“二传手”,并不直接出借资本,真正出资的其实是活跃在各地的“地下钱庄”。准备“转型”的担保公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本问题。不过对于常年从事这个行业的担保公司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似乎显而易见:借。

于是,这些担保公司开始以一两分利的代价广泛地吸收民间借款,那时候的高利贷市场,从来不缺乏客户,制约这些担保公司赚钱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资本不足。于是,担保公司们开始疯狂地抬高借款回报率,市场上的高利贷利息也水涨船高,一路由一两分直升至五六分甚至七八分,灰色的放贷失控了,高利贷终于直接成了炒的对象。

当国家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之后,温州的实体经济变得更加缺钱,借贷需求更为旺盛,这更加刺激了这个已经疯狂了的市场。更加直接的温州高利贷炒家出现了。

这些炒家从担保公司手中借钱再以更高的利息转借出去,而借到的人再以超过之前的利息将这些钱借出去。对于温州的炒家来说,钱在这时已经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投资工具了。对于这些资本来说,它们已经脱离了本来在实体经济中的角色,蜕变为一种资本增值的载体。

但这还不是这出大戏的高潮。随着高利贷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原本打算借了钱投入经营中的老板们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干脆忽视企业的资金需求,直接把钱重新投入高利贷市场,一些企业还拿出公司的流动资金甚至生产资金投入“炒钱”的行列。温州的资本与现实市场完全被割裂了,投入高利贷市场的钱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升值的能力了。

悲剧终于上演。当温州人开始意识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尤其是那些作为第三甚至第四环节的借贷人,当他们所借的钱到了要还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怎么还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这些人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从利息已经很高的信贷市场上借钱还债。温州的资本已经没有任何规律和理性了,这样脆弱的、没有根基的资金循环体系的崩溃似乎已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

金融领域中有一个经典的烧饼比喻:我们可以把温州的钱看成是一个五毛钱的烧饼,第一个人对一个饿了的人说,我的这个烧饼值五毛钱,但是你现在饿了,我卖给你,你给我一块钱。

饿了的人买下了烧饼,但是这个人没舍得吃它,于是他决定将这个烧饼以两块钱的价格卖给第三个人。

第三个人拿了两块钱的烧饼,转手就以四块钱卖给了第四个人,第四个人又以五块钱的价格卖给第六个人,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最后一个人花了数百元买下了一件“投资产品”的时候,人们早就已经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当一个好奇的人终于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五毛钱的烧饼的时候,它身上积累的数百元的价值就会瞬间褪去,只留下最后一个拿着烧饼的人捧着它哭泣。

对于第二个人来说,一块钱的烧饼虽然贵,但是还处于可接受的范畴,但是到了最后,这个五毛钱的烧饼已经变成数百元了,几乎没有人舍得吃这么贵的烧饼,但是烧饼毕竟只是烧饼,它的价值是有限的,这么贵的烧饼总有一天会没有人敢买。当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烧饼已经不再是充饥的工具,而是一个恶魔,它不仅让饥饿的人继续饥饿,还让他们感到绝望。

当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死亡的时候,温州的“老高”们才终于发现自己手中的这个烧饼的秘密,这时的温州炒钱人才终于发现,其实是自己被钱炒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